读《闲情偶寄》序之收获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筑天

近一段时间赋闲在家,每日研修专业之道,于国学、写作荒废久亦。昨晚颇觉空虚无聊,观书架良久,乃取李渔的《闲情偶寄》,将序研读一遍,偶有所得。趁此良机,将我的几点微小想法分享出来。一是为重启国学与写作,二是填充脑中空白也。

序之署名为“时康熙辛亥立秋日建邺弟余怀无怀氏撰”,也就是康熙在位期间,辛亥年的立秋这一天,在建邺,由李渔的朋友余怀写的。余怀,字无怀,因此称为无怀氏。查万年历,康熙辛亥年立秋日,也即是1671年8月8日,这一年是康熙十年。李渔生于1611年,余怀生于1616年,因此在署名中用“弟”字。1671年,李渔60岁,余怀55岁。一般写序,是书籍出版前写的,也就是说《闲情偶寄》一书是在1671年8月8日以后,最晚不超过1672年出版。建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部。江苏历代都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又处于康熙盛世,因此估计李渔和余怀都不会太穷。不会太穷,也就有时间读读写写这类小资小调的文章。也让300年后的我们可以读到如此闲趣的生活百态。

言归正传,还是奉上序之正文之所得吧。

序文一开始,列举王莽、王安石两位人物因“不近人情”而失败。不近人情者,即便手持《周礼》这类王道之书,也是无用。“尽信书不如无书”,王莽改制,为了匹配古之规章制度,脱离实际,做了很多浪费财力物力的事情。王安石的变法,也是过于急躁,在周遭反对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变法。规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凡事也需根据具体情境具体人而分别对待。就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所说的那样:“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后面说陶渊明作《闲情赋》,“其间为领、为带、为席、为履、为黛、为泽、为影、为烛、为扇、为桐”,不知其意。网上找来才知,这是赋中写的十种幻想,作者希望化作美女身边十种事物,陪伴在美女身侧。多么惬意之事啊!像这类文章,在当时是不入大流的。毕竟经国大业才是当时文化人的正事,《闲情偶寄》只是“破道之小言”。历史的巨轮不断向前,三百年后,那些满嘴经国大业的腐儒没留下多少让世人记住的只言片语,倒是《闲情偶寄》这样的小言,被文学大众所知。

余怀又将李渔比作白居易、苏轼和韩愈,说这些人身边随时追随着一众小妾,都是大才情之人。以此称赞李渔的这部书。后余怀又自称自己年轻时也如此这般,颇有些沾沾自喜之意。时代变迁,风俗也在变化,才子佳人配对在中国古代似乎才是闲情雅致,现如今却是需要精研一门养生之道。或弹拉乐器,或河边野钓,或挥毫泼墨,或品茗对弈,或阅读写作……退休后若是可以专攻一样,这辈子不枉白来一遭。

序之收获,暂且这些。现下我正值壮年,生活还需要继续拼搏。余暇读读闲情之书,也不失为缓解压力之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