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安全感是在什么时候丢掉的?
文|纳鱼
来源|绿灯码头
我们平时一直在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今天纳鱼想要跟大家聊聊,如何成为一个好家长。
如何成为好家长的标准实在太多,上个世纪,是否能让孩子吃好睡好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就是好家长。
而到了2020年的今天,我们早就不满足于这些基本的要求,多数家长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是否身心健康方面。
纳鱼做过一个实验,邀请100个中少年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带来的影响,其中“自卑”“没有安全感”“不敢提要求”等成为了频繁词语。
那么,今天先来讲讲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建立的。
不要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在孩子只会用哭声表达想法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包括抚摸、对视和玩耍,长大后很可能对他人的触摸表现出本能的抗拒,无法直视谈话对象的眼睛,在一些公众场合难以做出连续性地表达……
这些都是性格内向、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的外在体现,严重者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连续几天晚上回到办公室,都看到新来的实习生,她今天的工作任务都完成了,怎么还不回家?一问才知道,她说她不太想回家。
这有点奇怪,我们其他人可能是每天上班就数着时间等下班,这不想回家是为什么?
她告诉我因为家里气氛很尴尬,倒也不是因为父母吵架之类的原因,外人看起来她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但她回家之后就是不自在。
我问她,这个问题有没有和家里人交流过。
她果断回答没有。
那我知道不自在的点在哪里了,如果你“不自在”的这个感受都没有让家人知道,心里憋着一个‘应该让他们知道但是又不想说’的矛盾想法,当然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感到不自在。
“为什么不试着说呢?”
“没有用。”
她告诉我,在自己还小的时候,每当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想要跟家人分享,但是往往得不到回应。
比如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爸!你看这个人,我在学校遇到过长得……”“哦呦!这个球踢得好”按照她的形容,房间里充满了尴尬,“爸?爸!你有没有在听我讲话?”“嗯?没有”这个时候的失落与生气并行,便不再多说,一个人默默回屋里。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太多次,导致她现在非常害怕与人交往的时候得不到回应——在一般关系里,会常常预设'人家对我说的话应该不感兴趣',然后选择闭口不谈。
在亲密关系里,如果对方没有给出回应,她便会升腾起一股莫名其妙的烦躁感,向对方发脾气,事后又会充满自责。
“件件有回响,事事有回应的关系太有安全感了啊……”
谈话结束后实习妹妹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放大某一件的毛病,很有可能因为今天你没有回应我,而联想到明天会不会离我远去。
这种小心翼翼地感受实在太难受了,所以很多人宁愿不去面对,甚至有的人因陷入这种痛苦联想,而选择自己提前结束关系,退回到属于自己的壳里。
家,到底是什么地方?
是自己壳外的另一个壳吗?
过年的时候,朋友来找我,说今年回老家,爷爷奶奶给了500元红包,奶奶拉着她的袖子说“这个钱我平时也用不上,你快拿着”,这个时候如果拒绝,就是在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心意,他们反而会多想,她就拿上了。
这个时候她父亲就会对她说“这将来都是要还的你知道吗?”
她跟我抱怨,“我就想不明白这话不说会怎样?本来都是情谊,这么一说就好像我们的关系建立在钱上面一样,我回报爷爷奶奶的方式只有还钱吗?”同时也觉得这钱拿的很憋屈,好像自己要求爷爷奶奶给钱的一样。
类似的情况,另一个朋友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也提过,他说他一直感觉父母养育他只是为了完成养育任务,“你花的这个钱以为是大风刮来的吗?还不是我辛辛苦苦挣钱给你用的!”
他都会回答说“那以后还你不就完了”。表现的很叛逆,但这种叛逆其实是内心柔弱部分的保护层。
这就像过生日,本来很开心的一件事,突然有个声音说“你的开心都是建立在我给你做蛋糕的辛苦上的。”
你什么感受?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应该开心,并为刚才自己的开心感到内疚。
而有的人则会产生愤怒,‘我让你做蛋糕了吗?我威胁你给我过生吗’。
最然两种反应看起来截然相反,但本质是一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生日过的忐忑又不安,大家因为这一句话,都不高兴。
没必要跟孩子强调你因为他而付出了什么,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拖累了你。也没必要去强调回报,只会让他缺失一种家庭的安全感。
每一个父母都知道要给孩子爱,但是到底什么是爱?
有家长在后台问过我,我们努力为孩子建立安全感,但同时,要怎么把握这个度?既能够给孩子树立好规则,让她在大规则下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能够避免孩子因为觉得父母爱我,我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情况。
第一,就是及时回应。当你把握不住怎么跟孩子沟通先试着在孩子跟你分享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时不时点点头,“嗯嗯”“这样啊”“(⊙o⊙)?”,这其实也是成年人交流之间的礼仪,为什么有的家长在外面可以做到左右逢源,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就不记得最基本的礼仪了呢?
第二,观察情绪点。当你把握住跟孩子交流的谈话技巧后,这就要开始考虑自己的说话内容是否欠妥。我无数次给各位提到一点,去观察,观察孩子每次的愤怒点,当你发现你每次一说某句话孩子就会立即变得烦躁时,就要做出改变,并且思考孩子为什么对你说出的这句话、这件事这么反感。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满满的安全感是父母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说了这么多,作为父母,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和他们共同成长?
纳鱼在这里告诉大家给孩子安全感的7个原则,是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提出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孩子安全感的7个原则
◎ 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发生惧怕。
◎ 小孩子的惧怕有时要迁移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格外当心,使小孩子不致发生惧怕。
◎ 不要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小孩子。
◎ 小孩子发生惊慌时,须慎防其他大的声响,以免增加他的惊慌。
◎ 小孩子常常哭泣是不好的,我们应当设法把它免除才好。
◎ 小孩子疲倦了是要哭的,或是容易发脾气的。
◎ 小孩子以哭来要挟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绝对地拒绝他。
☉作者介绍
纳鱼:自由撰稿人,早睡积极分子,标点输出机器
IP : 纳鱼螺旋了,像螺旋一样向上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绿灯码头
心理︱家庭︱情感︱干货︱阅读
那么多号,一个就够了
我在这等你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历史消息
图片来源 \ Pexels
版权声明 \图片来源 Pexels,一旦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