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有玩具的孩子想象力更丰富
玩具,是一个故事的抽象存在,记得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一张卡片都能在脑袋中活灵活现的演起故事。
玩玩具的过程,是孩子在与想象中的对象沟通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因为更生活化,跟具实感,不同于游戏形象的人物型,玩具、公仔,对孩子人格塑造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以下不是一个严谨的实验,只是我见到的几个人事。
一、亲弟弟
弟弟在童年时期,爸妈工作很忙,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沟通时间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次是几岁的他被锁在家里,和玩具玩上一天,晚上开开心心的迎接爸妈。在我看来,带他的主力,我妈,教育的方式只有打骂,出负面效果概率更大。但是,因为长时间和和玩具相处,弟弟的通感能力从相对具象的玩具机器人,公仔身上,延伸到了任意的事物,过年回乡下,其他弟弟妹妹拿着竹刀砍树,玩烟花的时候,弟弟把石头变成将军,土块是异族,树是神,打起来冰与火之歌出现过的种族、家族之战,那个时候他并没有看过冰与火之歌,这是想象力的方面,另一方面情商也算是高的,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初中的孩子,在我不在场,爸妈吵架的时候,能灭火。
二、堂弟
婶婶比较节俭,堂弟基本没有什么玩具,小时候住在乡下,因为同龄孩子比较少,多数时候只能自己玩,然后就是被还没有孙子的婶婶,阿姨们带着,世界观形成时期,没有得到丰富的,有效的情感方面的刺激,现在情商比较低,性格暴戾,学习也很一般。高中辍学,从性格,知识储备,价值观,情商来看,看不到他的未来。
三、心理学发小实验案例
参与实验的以为小朋友有自闭症,交流、理解、想象力等基础能力相对滞后,孩子经历有点像我弟弟,不过家人比较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基本没有玩具和看动画片的时间,和家人的交流也多是会背诗词,单词等。参与玩具实验治疗一年(普通的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家长日常生活中,演示与玩具拟人化交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跟上了。当然不排除家人观念方面的改变。
当然这中间还有家教,遗传等内在外在原因的影响,不过在我眼见和分析之下,依然觉得有玩具的孩子想象力要更丰富,通感能力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