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美学想法

兴趣就是扯淡,走出审美舒适区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11人  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

1

由于专业研究的问题,联想到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兴趣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曾经对书法有兴趣,但是当练习连续练习一段时间后,久久不见成效,兴趣消失了;对于摄影摄像这些有兴趣,研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永远也拍不出不一样的照片,兴趣消失了;额,对于美学感兴趣,顺便考了一个研究僧,于是乎,兴趣也消失了。

进入研究生学习不到半年,同专业的同学纷纷抱怨,“美学”不是他们曾经想的那样,似乎大都兴趣减了一大半。

尼采他老人家说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其实他还说过“一知半解最有兴趣”。

尼采

这话很是映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感觉。我偏偏不觉得碗里的好,想着锅里的肯定更棒。曾经追不到 的女神现在还不是依然停留着美好的记忆,远远的隔着一层朦胧的纱布的感觉是相当美妙的。这种距离,用美学的“距离说”来解释就太煞风景了,不需要理论,就是隔着挺好。

其实,进入专业的美学研究,会发现有很多理论需要面对,而且总不能停留于古人的那一套概念里翻来覆去解释,那多没意思,可真是成了学术民工了。

听身边的人说,能搞自己有兴趣的工作,研究有兴趣的方向是很幸福的。

但不是还有一句话叫做:把兴趣当作专业,往往就是扼杀兴趣嘛

比海更深

我觉得我算是后一句话的伪证吧,书法,早已经脱离兴趣,甚至心中对于它的价值都是极大的怀疑的;美学,成为专业研究僧,兴趣成功的扼杀了。而且最近,又慢慢的扼杀电影,系统的看看电影,先从日本电影来,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是枝裕和等等,事实是根本没有看美国大片爽,也没有开日漫爽。看好莱坞高潮迭起,英雄拯救世界,而他们却让我有些小痛苦,以至于《第三次杀人》我断断续续4天才看完。

的确,我就是那种成功毁灭自己兴趣的人。

2

但,往往是这种折磨自己,会不断发现旧风景,而不是像看很多美剧一样一种感觉,甚至还有很多时候因为烂尾而吐槽不已。

书法过了兴趣的阶段,在折磨的过后, 中学时看见觉得逆天的“田氏兄弟”楷书,现在觉得都不屑一顾。只会感叹:卧槽,现在印刷机刷刷的不就印出来了,要手做什么。当然,如果像某些后现代,要排除主观因素,像机器一样书写,这样我还是会赞同的。

当然我是写不出来的

电影过了兴趣阶段之后,会发觉很烦躁,偶尔想去看场电影,但是打开手机APP一看,总是提不起劲头来。我在想,还很少看恐怖片,要不要试试深夜场的恐怖片。

所以,这是一个Bug,当在某一领域的所谓“审美”提高之后,就会变得冷淡。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质,简称高冷,对很多东西不感兴趣了,因为真的瞧不上。

3

我们专业用“审美舒适区”形容一个人会感觉很爽的域值,迈开步子走出来不容易,因为痛苦不爽。天天习惯自己的小天地,突然被抛到一个未知领域,人都会很恐慌的。

舒适区

但是啊,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想要一直觉得爽,那就的避免痛苦,去看喜欢的,等待看烦的时候,俗称“审美疲劳”,到时候自然会换口味。但是自然等到换口味周期一般是相当成的,甚至有时候是一辈子,我相信很多人现在依然喜欢田楷。其实我也是高中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喜欢的是差不过就是这一路。

只能选择一种,于是乎我选择痛苦,但是这痛苦之后尝到的味道将是不一样的。这种味道,我觉得就像北方人第一次尝到南方的凉拌薄荷一样,开启新世界。很少忍受每天咸菜馒头的。

用一句话做个总结,想吃螃蟹,就不能怕扎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