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科学

科技进步了,人的音乐造诣其实是在退化

2020-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沉底的蝎子

*阅读提示:本文内容基于对灵性世界的研究,因此部分涉及形而上话题,为避免发生不愉快,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们可以事先选择回避。另外,文中出现的一些专用术语(比如“第三原则”、“元素化”等等)的定义必须参考本人的秘术长文《造物的七个奥秘》,否则你可能无法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嫌麻烦的话至少需要参考《意识的进化》那篇短文。

——————————————————

以下是引用自「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第14期(上)从57:46开始的一段对话。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96255300253990912

视频中马东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他说:“这个,我可以干”。这件事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当下社会,无论在哪个领域,电子设备正在试图不知不觉地取代人(Humanity)的地位而成为这世界的主人。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从两百年前的管弦乐器到现代的电声乐器再到后现代的电子合成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人类在音乐上的造诣反而变得越来越退化。




乐器正逐渐变得“电子化”,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演奏技巧的逐渐降低。不仅是音乐,所有的艺术也正在变得娱乐化与通俗化。

请注意我并不是在批评通俗,不,毫无疑问,大众喜欢的某种意义上就是好的。但很多人忘了,造物原本就是有很多层次的,它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它本来既存在严肃的部分(比如古典音乐),也存在娱乐的部分(比如通俗音乐);严肃与娱乐本来应该是和平共存并且相互补足的,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阴/阳)的关系。但当下社会存在一种极端的声音,他们推崇所有的事物都必须通俗化,而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正在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降维式打击”。

现在随便一个人只要稍微脑补一下乐理就可以掌握电音的基本技巧,很少有人还愿意去学习古典音乐。再结合其它领域所发生的“电子化”进程,你会发现现代人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在为了「方便」服务。你能看出这里面的荒谬之处吗?「方便」本来应该是为「人」服务的,而现在的情形是「人」正在为「方便」服务。

以秘术的观点而言,当一个人(Person)在演奏乐器时,表面上看是他在操作乐器,但从灵性层面上看到的其实是这样:他与他的乐器共同操作了一个“实相泡泡”。换句话说,这个人类实体有一部分的being其实是在乐器中。

如果一个人非常喜爱电声乐器,那么他的being相对于那些不太喜欢电声乐器的人来说更加的“元素化”(Elementalized)一些。而如果这个人强烈地喜欢合成器、音序器、鼓机、自动琶音等编程类型的音乐风格,这意味着他的较下级载具(肉身、以太体)可能被「第三原则」影响得比较多。

当一个人在台上演奏一首电子乐时,实际上大部分的演奏并不是出自于他自己,而是出自于合成器本身(比如自动琶音、loop循环等等)。想想其实也挺可笑的,一群人摇头晃脑地在舞台上搞了半天,说得夸张一点,不过是在蹦迪而已。现在他们还要拿这些表演来比赛,但问题谁才是真正的获胜者?我认为奖杯应该颁发给那些躺在桌子上的合成器。


而古典音乐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古典音乐家在演奏时更注重「身」(第一原则)与「心」(第二原则)的运用,相比之下,电音演奏者则更倾向于「头」(第三原则)的运用。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除了跟随节奏舞动以外,电音演奏者几乎不使用肢体,他们演奏的行为只是在发出某种类型的“指令”,从而触发电子声响,但他们无法凭借「意志」(Will)直接奏响音乐。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电子乐都不呈现弹奏者触键的力度;也就是说缺少了「感觉」(Feel)。

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作对比吧。比如说弹钢琴,一个古典音乐家真正是在用自己的「意志」、「感觉」、「思想」三位一体进行演奏。首先,是「意志」创造了琴弦的振动;其次,是「感觉」带来了演奏时的强弱变化;而「思想」在钢琴演奏中是很弱的,通常只与读谱有关。但弹奏合成器就很不同了,同样是弹一个键盘,演奏者的「意志」所奏响的只是塑料与塑料之间相互碰撞(琴键下压)的声音,那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声音;而琴键下压的真正作用是传达演奏者的“指令”,这种“指令”通常只描述音高而不描述力度;最后从音箱中传出的乐音其实是来源于“指令”所触发的振荡(Oscillation)经过调制(Modulation)、放大(Amplification)后发出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这就是合成器对演奏者「思想」的响应。


整件事的重点在于“触发”,“触发”的行为是演奏合成器的关键,它是一个「第三原则」的品质,而弹钢琴则更倾向于「第一原则」与「第二原则」。“触发”意味着某些东西还不属于你,你只是借用一下而已;而这个被借用的东西就是「意志」。当你在读谱的时候,你的大脑同样也是在进行微妙的“触发”,但你触发的并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作曲家的「意志」;等到你慢慢“吃透”了这首乐曲时,你才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意志」,甚至是「感觉」。

所以你看,同样是动动手指头,弹钢琴与弹合成器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就好像报社评论员的手指与“键盘侠”的手指所带来的差异一样。下面列出的三个本质,你只有经过深入冥想才有可能明白:1,「意志」的本质是“创造”,2,「感觉」的本质是“偏好”,3,「思想」的本质是“触发”。

不过据我所知有些真正的大师他们也玩电子乐,但本质上又与市面上流行的电子乐有所不同;他们属于电子乐中的文艺范、非主流。比如坂本龙一,他本来已经有非常扎实的古典音乐功底,当他玩电子乐的时候他其实玩的是“声响的艺术”,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电子舞曲(EDM)。他实际上是在创造声响(第一原则),而不仅仅是触发声响(第三原则),注意我说的这个差别很重要。一个真正的大师无论玩什么音乐他都是大师,所以请别误以为本文是在批判电子音乐,事实上这篇文章的目主要是谈人,而不是谈事。

回到「乐夏」的话题,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重塑雕像的权利」很酷,毫无疑问这也是我个人的感觉,甚至也可以说他们是所有参演乐队中玩电子玩得最像大师的一支。然而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大量使用编程的形式从根本上把自己限定在了「第三原则」的框架内,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不苟言笑,一副酷酷的样子。

而且直觉告诉我,主唱华东正处于某种拧巴的状态。说出来你可能很难相信,表面上「重塑」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在灵魂深处,华东其实并不太向往电子乐。有一个相关节目叫《乐队我做东》,其中介绍了华东非常矛盾的一面。他很喜欢唱K,而且还非常喜欢唱粤语老歌,这种爱好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说着实有点古怪。我猜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发生在华东身上的现象,但如果你看懂了前文所表达的意思,你就会明白,华东真正喜欢的音乐其实并不在电音舞台上,而是在KTV里。注意我并不是说他喜欢那种过时的音乐风格,而是说,他喜欢找回过去的“振动频率”,回到那个还未被严重“降维”,生命力曾经徐徐流淌过的时空。诚然,现在的电子舞曲可以被形容为很酷、很迷、很带劲、很牛哔,但你很难把它们与生命和爱关联到一起。可能连华东自己都不会相信,他的指导灵其实希望他改变现在这种表演形式,从而在音乐中呈现出更多生命与爱的面貌。

电子乐是死气沉沉的,尽管它可以营造出华丽的音场,密集的节奏,但这些都掩饰不了它的“死气”。冰冷的电子设备无法带来生命与爱的感觉,充其量它们可以虚拟出生命与爱,但清醒的人都知道那只是意识“降维”后的产物。我只希望音乐有一天也能做做“减法”,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工业化、自动化、电子化的修饰,这样你也会开始明白,生命并不向往「密集」,而是向往「稀疏」。而这也是“去中心化”运动越来越受重视的主要原因。——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