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读书剽悍读书营

为了张照片,要不要这么作死啊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24人  简宁七七

1991年的某个早晨,晴。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背着相机,一步步爬上180米的大烟囱,下边的人看着他,捏着一把汗。同行的伙伴爬到一半,害怕得腿抖下去了。而他爬到最顶端,拿起相机,开始拍摄。

180米高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五十多层楼的高度。这不是他第一次爬高拍摄,为了拍出优秀的全景摄影作品,在航拍器普及之前,他攀爬过很多信号塔、烟囱。而他的行为不过是众多摄影发烧者中的一个写照。

为了张照片,要不要这么作死啊

好多人不明白摄影人的奇葩行为。不就一张图片吗,要不要这么作死啊?为了拍星空大半夜跑到荒郊野外,为了拍水鸟在齐腰深的水里一站几个小时,为了拍美景天南海北到处浪……大把的时间、精力、银子哗哗流走,物质上的回报,除了图片几乎可以忽略。

要了解他们为什么no zuo no die,在摄影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今天让我们翻开美国摄影家朱莉·杜博斯的《摄影中的美》,一起来戳戳摄影人的点。

杜博斯是一名冥想摄影家,在美国创立冥想摄影学院,教人们如何通过摄影,直面世界,简单生活。本书传递了她一贯推崇的摄影及生活理念:在熟悉中找到新鲜,在平淡中创造艺术,在喧嚣中沉静下来。

—01—

突 破

摄影苦吗?不但苦而且累!一个摄影包几十斤重;举个相机拍一天,胳膊腿儿都酸疼;就连趴在桌前修个片,时间久了都恶心想吐。但最苦的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打开电脑选片时,几十成百张的片子里,没有一张怦然心动的。

于是换不同的场景,采购不同的镜头,想着如何提升,渴望大片出现。当出现瓶颈却无法突破时,又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产生厌倦。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遭遇厌倦情绪的困惑,思绪扰动无休,无法得到满足。我们想要逃离,换一个时间和地点重新来过。”

不光是摄影,任何一门技能的学习提升,都是成长——瓶颈——成长的阶梯式过程。在瓶颈期,再怎么努力,都不见进步,还可能感觉在倒退,其实这就是基础的巩固期,需要耐着性子琢磨,深入思考,用心观察未曾注意过的视角。

克服厌倦,直面真实,用心体会当下。坚持下来,会有新的感知。就像本书中发布的摄影作品,拍摄的只是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却让读者领略到平凡中的艺术之美。将日子过成诗——这也是摄影人的追求吧。

为了张照片,要不要这么作死啊

—02—

专 注

玩摄影的大都有这种感觉:再烦躁郁闷,当拿起相机专注于拍摄时,心就会静下来。脑海里浮现出预设画面,思考着参数和构图。像书中所说,“我们开始探索眼前的世界,体验美,发现光、色、纹理与线条。”世界只剩下眼前。

摄影带来专注,屏蔽了生活中的繁杂。一颗敏感的心,细腻地捕捉眼前之美。摄影人有多敏感?一束光线打下来,能迅速看到光斑魅影;抬头望见一片云,马上想到要定格它。

这种专注是开放的,任何时间、场景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可拍之美;这份专注是放松的,慢下来,静下来,灵感一点点闪现。像静坐、冥想般,在放空的状态下,思绪慢慢流淌。摄影,是一场修行。

—03—

孤 独

出远门听见家乡口音时分外亲切,摄影人看到拿着单反的人亦有同感。他们有自己的群体,喜欢分享,乐于切磋。但摄影本身是孤独的,是自己的创作,和自己对话,和自我期待对话。

在拍片删片的反复中,寻找内心期待的画面。曾有心理学家认为,“一见钟情”是心中早有意中人的形象,当符合这一形象的人出现时,一见钟情就产生了。摄影选片恰似一见钟情,是孤独的一厢情愿。

摄影是孤独的互动——作者与作品的互动。拍摄者表达内心,构建更好的自己,而作品持续展现、矫正他的表达方式,直至带给作者“哇塞”的惊喜。它定格了作者用心凝神的一瞬间。当时过境迁再翻出这些作品时,它又成为倾诉者,将当时的故事娓娓道来。

因此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元素组合体……各不相同的身体感官和心灵感知,结合完全开放和投入的思想,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感知体验。”

摄影要学的东西太多:不仅要学参数,学布光,学后期等技术上的知识,还要学构图,学美学,甚至学诗词字画等来提升审美。“一入侯门深似海”,摄影学习无止境。

为了张照片,要不要这么作死啊

但摄影带来的正能量更多:它是自我修行的过程,让心变得淡然、开放、包容;它打开一扇扇窗户,提供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更多元的世界;它是自我成长、沉淀的过程,发现更多的自我可能性,更自信更乐观。

摄影苦,摄影也累,但因喜欢才有的坚持,谁会觉得难?摄影疯魔,可不疯魔不成活,人生总需极致一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