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聊中医

2022-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楚爸王

      中医这个说法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以前我国没有西医,西医传入中国才100多年历史。以前就叫医,所谓医者仁心,而医呢,就是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我们国家从未中断过。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易水学派等等。

      我们在聊医学之前呢先来说一下疾病,有病才会有医。在中国古代小病曰疾,大病才叫病。所谓病入膏肓,不能治也。疾病,都是病字头。偏旁部首用甲骨文的写法是床的象形,意思是床的意思。疾字从矢,甲骨文里是画一个人腰上中了一箭。矢就是箭,中箭受伤就叫疾。病是形声字,从丙,丙在五行是火的意思。发烧发热,躺在床上就是生病了。原始人在打猎,争夺地盘的过程中被射伤了,有人帮他把箭头取出来,放在筐子里叫做医。所以大家看医和疾一样也,都有一个矢字。

      中医诞生在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大家知道百家争鸣吗?诸子百家里除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还有医家。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和发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医生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医生一词始于唐代,唐代把医务人员分为师,工,生三级。现在习惯把所有具有医药知识从事防病治病的医务人员统称为医生。以前称郎中,大夫。郎中,大夫原是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君王之下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以下是医效,祗候等。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此,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但大夫与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将设馆从医的医生叫做大夫,把走街串巷和乡间的医生叫做郎中。现在说的江湖郎中,多少都有点贬义词的味道。但在以前,却地地道道是个职业尊称。就像和尚太监以前都是尊称,后期都变了味。

      中医很神奇,神奇的中医有着数不尽的传说故事。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也推波助澜,把中医的医术宣扬的神乎其神。什么起死回生,什么妙手回春,都多少有点神话和夸张。

      大家知道为什么过去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吗?估计不是很清楚。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相传太上老君精心炼就的长生不老仙丹,就装在他的法宝紫金葫芦里。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啊?传说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这就是中医悬壶济世的由来。

      传说总是故事,但我国历史上的神医圣手确实是层出不穷。从我们的祖先开始。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而炎帝黄帝都是圣人医士。炎帝就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尝了百草才有的中药。黄帝著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础课本,必读经典。书中借黄帝与歧伯的问答来讨论医学,所以后世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

      战国扁鹊的故事也几乎家喻户晓,他的治未病理论深入人心。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就来自扁鹊,已成为不治之症的代名词。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医太多,数不胜数。今天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三位了不起的医生,被后人称为建安三神医。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家知道是哪三位吗?其中一位还被称为医圣,历史上被称为圣的可没几个。大家都知道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那么医圣呢?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建安三神医的故事。

      首先第一位当然是医圣,他的名字叫张仲景。他大名张机,字仲景。大家都知道他是医圣,却不知道它还是一个大官吧。他曾经是长沙太守,在过去,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官。不是现在的长沙市,而是长沙郡,相当于湖南省长这么大的官。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他大开衙门,坐在堂上。不办公事,专为群众百姓看病,治好了无数人的疑难杂症。老百姓为了感恩和纪念张仲景,就把在药店坐诊的医生亲切地称为坐堂医生,后世药店取名某某堂也同样是因为长沙太守张仲景衙门大堂坐堂问诊之举。因为一个堂字,也让一个药店具备了张太守一般的品性。他写的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影响巨大,被后世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现在中医学最为重要的课本教材之一。

      建安三神医第二位是神医华佗,华佗的故事有口皆碑,他几乎是我们神医的代名词了。三国演义里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为关云长刮骨疗毒就脍炙人口。最终为治曹操的头风病却被曹操的疑心病害死了。他所著的《青囊书》一书也随之失传,太可惜了。华佗是我们中医外科的鼻祖,发明了麻沸散,用于手术治疗。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麻沸散就是麻醉剂的前身。现在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麻醉,外科手术开刀治疗,将会是个什么情况?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华佗是我们安徽亳州人,亳州现在能成为中国药都,和华佗的影响不无关系。

      建安三神医第三位医生叫董奉,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礼不受谢。也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建一草仓储存起来。等到灾荒,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从此杏林就成为医界的代名词,杏林春暖是对医生医德最高的赞扬。正史里没有记载董奉,传说董奉活了一百多岁,是个活神仙。关于他,还有个虎守杏林的动人传说。

        传说有一天傍晚,董奉回家途中,忽然发现路边草丛中趴着一只老虎。吓了董奉一跳,仔细一看,老虎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留着泪,表情很痛苦,向董奉频频点头,眼睛里满是期许。原来是求他看病的。董奉仔细观察一下,就对老虎说,你明天这个时候再过来吧,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准备了铁环套在手上,让老虎张口,防止老虎咬到他的手,他把手伸入老虎喉咙,把卡在里面的骨头取了出来,治愈了老虎的病。老虎为了感恩,就帮董奉守着杏林,凡是偷杏的,或者恶意多拿杏子的人,老虎晚上就去他家里咬死他。

      除了建安三神医,还有唐代的孙思邈,被称为药王,明代的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都非常有故事。今天就不一一道来了,有时间再和大家说他们的故事。

      我们中医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探求病因。金木水火土,对应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阴阳邪正消长。我们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并非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医的脏象,经络从西医的角度看无从寻找,但确实有效。人体是一个神奇的机体,现代医学也只探寻其中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大部分领域都是空白的,譬如我们的大脑,人类探知的领域还不及万分之一。大脑是有数百亿个神经元组成,它如何形成思想,情绪,精神,都不得而知。大脑的结构极为精妙而复杂。中医恰恰是不在这上面纠缠,直奔主题,就看病症本身。辨证论治,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症,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症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大夫于动态的宇宙天气中,把握动态的人,动态的病。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理论。准确的把握人体与天地间的最佳平衡点,巧妙的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化疾病于无形。

        中医势衰是发生在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从而掀起了对整体传统文化的批评活动。中医也未能幸免,鸦片战争以后,西医随基督教会医院进入整个内地。西医在治疗一些简单病症方面,确实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所以一下子传播开来。很多民国名人,全盘否定中医是有历史局限的。中医作为传统文化最瑰丽的一支,经过几千年的精雕细琢,发扬传承,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医正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因为青蒿素的提取发明,挽救了大量非洲疟疾患者,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有句话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中医有着自身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体系。中医将人体看成是一个完整统一和谐发展有规律可循可认识的整体。中医重神与气,西医重形与物。天人合一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心理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关系。中医遣方用药针对的不是疾病的局部,而看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干阳化,精神乃治。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西医注重检验数据。国家现在非常重视中医的发展。2016年7月,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同时国家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所以,受近代西医的影响,中医流派又形成了一个重要学派叫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两种体系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次新冠疫情,中医中药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了解她,重视她,学习她,挖掘她,使之不断地发扬光大,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