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二)三个法则引领潮流|木盒笔记
上次提到了一个引发美国独立战争例子,也就像书名一样提到的,可能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能引爆一个潮流。也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一个煽动翅膀的小蝴蝶却引发了龙卷风。
今天继续分享解读引领新潮流的三个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说的是关键的人物。包括了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因为他们是信息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联系员的特点就是和谁都能自来熟。和你认识没多久就能给你相聊甚欢,以后再见面的话他们马上就能认出你。他们认识的人非常多,也非常乐意与人沟通。
现实中的联系员们往往会参加各类的活动,能结实到自己领域之外的某个人。他们的社交圈会比其他人大上4-5倍。他们能把我好自己的弱关系,即除了亲戚、朋友等以外的陌生人的关系。像是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里,各种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大V和网红们一样。
回想现在的社交软件为什么会如此火爆呢?原理也像是联系员一般。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的信息,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同样使用社交软件的朋友,并且它知道除了与熟人联系还想认识朋友的朋友,所以有的社交软件会有某某某是不是你认识的人的推送信息。这样每个人的圈子会越来越多。
这里还提到了一个“六度分割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的间隔不会超过6个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人。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社交过程中的一些弱纽带。
虽然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联系员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把自己的人际关系理顺。这里有一个方法:当你接到一个陌生人的名片或者添加一个陌生人的微信好友时候,把当时聊天中的一些标签记录下来,并写在名片背后或者写在备注里。比如某人的特点、特长、性格等,能让自己下次见到这个人或看到这个人名的时候不至于忘记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内行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懂。他们能把问题看懂、想透、说透,所以呢大家也都愿意相信他们,他们本质上带来的是专业度。
我们都愿意相信专业的意见,在麦肯锡咨询中提到过一点就是我们应该走出去,不要自己闭门造车。你现在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其实其他人在不同的地方也都遇到过的。
可能你的问题是你一个部门同事也遇到过的,那你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了解到解决的方法;有的问题可能是不同部门的人或者不同公司同样部门的人也遇到过这类问题,那你就应该学会找到这些行业内的专家,想办法和他们取得联系。
这样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高很多,时间是很宝贵的,不要把时间放在都要自己发明创造上。
推销员的特点是能说到你心服口服,具有感染力。推销员和专家不同,专家大多善于书写,不一定善于表达,并且专家口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外行人很多都听不懂。而推销员能把专业术语转变成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的话,并且他们除了口才好,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得体,让初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马上就能被吸引住。
附着力因素法则
简单的说就是让信息具有黏性,让人有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的效果。
黏性的信息有这些特点:简单明了、形象生动、富有情感。
那怎么样的信息能让人更有印象呢?就好比你在听广播讲故事,广播那头的主持人在说,而你的脑子在演。我们会把听到的话在脑海中想象成一个个不同的场景,来更有效的帮助你理解和记忆。
在创业中,有这么一句话“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上天。”许多人一听就能记住了风口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把抽象的概念移到到的一个物品上,猪在我们的印象中很笨重,连猪都能被吹上天,还有谁上不了天呢?如果把猪换成猫或狗之类的,可能印象就没有这么深了吧。
把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就会让人更加容易记住。
另外提高信息的黏性我们在说话时候也会采取提高声音或者重复表达。最好的例子就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相信大家一提到这个名称就能马上回想起来吧。他就是用了重复的表达,达到了这个效果。
环境威力法则
不同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我们。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春晚沈腾表演的那个“占位子”的小品,许多的家长也相信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位置,坐到第一排就不能偷懒、开小差,时间长了能慢慢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相反,坐到后排的同学收到环境的影响,可能会不自觉的想偷懒等。
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暗示就是威力,会让你身不由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就像当时抖音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当大部分人都开始刷抖音,别人如果问你“你连抖音都不知道嘛?”这时候你也会收到环境的影响去下载一个试试,加入到潮流当中去。
这里还提到一个“破窗理论”。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幢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
当然有些环境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相信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容易养成一个端正的习惯。
另外有一个“责任稀释定律”。即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当一个人路过一扇从门缝里冒着烟的房屋前,有75%的概率他会报警;当如果3人同行时,路过同样的场景,报警率大约只为38%,因为人越多,人们会越觉得这事情和我没关系。如果你在微信大群里发一个问题求助,很难得到回答,但是如果你具体@某一个人,说不定马上就能得到相应的回复。
责任稀释定律告诉我们,要打破人的从众心理,破除“与我无关”的理念,责任分工必须明确,人人负责等于没人负责。
最后就是提到“150法则”,即群体规模的问题。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通过科学研究发现
人类稳定的人际关系人数极限为148人,四舍五入后即称为“150法则”。当一个组织规模超过150人的时候,这个组织内的人员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层级之间界限也开始明显。现在部队中也遵循着这个原则,一般一个连队的人数为90-120人左右。连队这样的规模在命令传达、出任务、训练等行动上都比较容易组织,能有效的执行好上级的命令。
“150法则”告诉我们,控制好群体的规模,让传播的效果发挥最好。
对于一个不好的思潮的流行,我们可以控制关键人物,控制传播的信息以及治理环境中关键当微小的事件入手。相反,如果要打造一个流行的产品或者制造一种潮流,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考如何用好行业内的专家,有影响力的联系员,打造易于传播的口号,配合推销员的嘴和口碑传播,构建一个合适的温床,顺势而为,利用好环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