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建筑艺术之家

我在798听建筑设计

2015-01-11  本文已影响320人  风神宛然

1

一开始以为是公益讲座,可能深度不够,但久慕周燕珉老师大名,心想姑且一去。

现场见到,便觉不虚此行。周老师一身装束雅致,举手投足熨帖安详。我是个典型视觉动物,看到精致端庄的范儿顿时心生欢喜。

细数见过的女性,印象深刻的无不是风神清爽,气韵有致。风格或利落或妩媚,但妆容精细、姿态透出的底蕴都是一般无二。我有个感受,优秀的人大抵拥有好品位。或许是因为对于事业和生活,态度都足够认真。

2

课题讲了老龄化社会,之前了解过中国人口结构形势严峻,但没成想“老人成众”离自己这么近。

2050年,中国老龄化比例33%,十有其三。哄然一笑的时候,被提醒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老人一员。现场大半听众是建筑设计师,周老师讲这些的题中之意就是:设计师现在的工作其实就是给未来的自己设计养老居所,所以养老建筑设计就是为自身行方便。

现在的房产开发热潮,几乎将住宅建筑用地网罗殆尽。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着手,针对养老建筑功用需求设计住宅,等到老人数量增长、养老住宅紧缺,将面临无地可建、老人无所适从的境地。

大势之下,国家政策也在引导养老地产的规范。不必再愤慨“养老靠政府”转变到“老来靠自己”的虚与委蛇,但正像所有的产业发展规律,政府带头引导鲜有健康生态,高新技术园区、动漫产业都是例证。从来没有靠补贴滋养出有力量有活力的企业和产品,除了垄断,产业未来必须依靠市场。

而养老产业核心在于地产,房产市场势必不可能脱离“看得见的手”,一念及此不免灰心丧气。

看来必须更努力,在可预见的三十年后,只能靠自己。现在的积蓄即是老去后的砖瓦。

PS:

周老师提到2015年是中国人口拐点,人口红利不再也往往是经济下行的预兆。联系到去年末“经济新常态”的纲领,“春江水暖鸭先知”。

3

周老师因为设计建筑,项目、学习,走过很多地方。

日本,因为经济发展阶段早于中国,社会生态的历程也成为可参照的范本。作为老龄化国家代表,日本的养老事业世界领先。我所领会,凝聚了日本人精研细作的性格和关照个体的人文。

周老师说赴日学习的经历,养老院门的设计回归家的感觉,摒弃大空间对人与建筑关系的隔绝。回廊式活动空间针对失智老人的心理特点,避免造成心理挫败。饮食营养搭配,并根据老人习性制作不同成不同形态(香蕉去不去皮的差异)。想起高晓松说,在日本凡是你想到的职业都已经存在了。服务于人的体验点,真是细致没有边界。

这些设计,老人不可能表达,养护人员也不能尽述,都靠对老人生活状态的观察而体会。

集细流而成江海,和日月而见天地。我是外行,得窥一斑不见全豹,但可以领略在一个领域的造诣进境,从大处出发(趋势、国情、发展阶段),以细节着眼(人性,生活习惯,环境),才可算作有所把握。

4

另一个项目,西藏养老社区。周老师讲说,负责改造设计时,与当地老人聊天、走访,纪录当地生活习惯。细节之处,折射巧思。因为观察到当地人习惯把床临窗放,原来是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借助日照保暖。所以设计卧室时,不拘于暖气的考虑,加大窗户,保证采光也解决了保温问题。

因为社区公寓一部分老人是五保户,国家提供一切费用,而一部分是自费,结合建筑空间设计了两个食堂,分开就餐避免了潜在的矛盾。莞尔之余,不禁赞叹。

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其实道理是一样。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要贴近人的需求,满足用户的痛点。从这点看,一切服务业或者说设计者,无论怎么拆解方法论,最重要的是关注眼前人。知道他是谁,弄明白他想要什么,一是尊重,二是愿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贴近。

周老师用自己给父母设计装修房子的例子诠释了设计的妙处和感动。

5

因为面对设计师,按着对老龄化社会趋势预测、养老产业分析、老人居所设计讲解的脉络,周老师讲的很详细,收获很多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

但最后印象深刻的是,周老师对设计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的希冀和对我提问智能家居看法的回答。

开发商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政府追求床位指标,导致养老住宅的质量和实用性并不高,已有的项目空置率很高存在巨大浪费。同时作为乙方的设计师承受着压力、工期,很难如愿按照设计理念制定方案,这也是在场很多设计师表达的困惑。其实周老师也多次提到这些困难,但她一以贯之的表示,即便如此,作为建筑设计师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你是不是尽最大努力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你在设计中是不是真的仔细考虑了老人的需要?”这些问题,不在行内也感到有力。除了技术层面上在设计中保留扩展性,在理念上、设计调研中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认真考虑。“所以希望大家努力,其实是为自己设计。”我想到的是“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对多数人来讲,行业未来、职业责任是很虚幻的概念,但回归自己、落定芜杂,还能做什么的答案自己最为清楚,我也一样。

对目前智能家居火爆现象,周老师的逻辑很清晰,不要排斥可能会替代自己的事物,而是换个思路,互联网/IT给建筑、生活带来的东西,可以让设计师不去做什么了,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弄清楚更应设计的部分,才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谈到深处甚至描述了智能生活场景下的商业模式。这一番回答更新了我对教授的印象,不只是在自己的领域研究精深,而是广闻博识、眼光锐利。不是自大于互联网的繁荣,确实见过很多前辈对新生的现象或不屑或无知,态度、见识均不值一哂。这般立根稳、视野广的见解让我想起柳传志。跟很多朋友提起我对这位企业教父的尊崇,在于他能接纳不在现存逻辑中的现象并且不慌乱不盲信地观察、思考最后解读。而我屡屡有这种感受:不论行业出身、人生阅历,一个领域的顶尖业者大抵容纳万象、求新乐变,虎虎有生气,融融有智慧。

沉舟侧畔,千帆竟过。遭逢这样的善变时代,最要适应的就是无常,最要抓住的就是变化中的新价值。而老树新木,更是说不定谁先逢春。可叹许多年轻人、新行业者,自以为站在潮头就讥讽他人落后,死守孤岛不见海洋,其实决定新旧的不是位置而是眼光,判别年轻不取决于年纪而在于心态。

最后,记录下798傍晚的温柔丰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