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这3种读书方法,学完受益无穷
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1. 收藏了很多书单,却不知道从何看起?很多书看一会儿就兴趣全无;
2. 读过很多书,读完就忘。
如果学习方法不正确,读得越多会越焦虑,陷入“读书无用”的错觉。
1. 选书比看书更重要
叔本华在《读书和书籍》上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许多文人都很可恶狡猾,他们不愿他人去寻找高尚的趣味和真正的修养,于是巧妙地引诱人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有谈资。“
很多人喜欢阅读大神推荐的书单,这无可厚非,但别忘了选择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书,那些你能看懂并能学到东西的书。
如何找到好书并且是自己感兴趣的呢?可以参考古典老师在《跃迁》里面提到的方法:
1. 最好的方式是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评论,一般都很有用。
2. 然后看目录。问自己看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
3. 最后直接从对自己有用的章节开始读。
2.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
叔本华说:“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相信大家都听过二八定律,一本书的精华其实也只有20%,在阅读时找出书中最精华的部分,不要寻求记住所有内容。“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
有人钦佩爱因斯坦的读书本领,于是就像他讨读书的秘诀。
而爱因斯坦只是简单地说:”我只是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书的皮毛。“ 他从来不记词典上已有的东西。曾有人问他从芝加哥到纽约有多少千米,他回答:”实在对不起,我记不住那么多,你可以去查《铁路交通》。“
老舍先生在《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里面也提到类似的方法:“我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嘛? 书应该自己记住自己。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我又不是印刷机,管你这一套!”
3. 没有思想体系的人,读再多书也没用
叔本华说:“读书只能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任何人看书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只有很少人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的人,对什么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然是徒劳无功,毫无心得的。”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之后就不闻不问了,迅速转向下一本,这样的后果是,隔段时间再看,感觉之前没翻过一样。
最近深受费曼学习法影响,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喜欢自己先梳理一遍,再用自己的话写成读书笔记。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阅读笔记也是一样,用自己的话写是另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写的过程中会和以往的知识相关联。 长此以往,你的知识体系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你的笔记会告诉你,你在什么地方投入最多,最感兴趣。
面对海量的知识,不要焦虑,记下一两个最让你触动的点,去思考去实践,这本书就没白读。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也没有。”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