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简友广场

安全感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29人  叶子心斋

你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吗?

安全感

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定,有人拼命赚钱、有人拼命升职、有人在治安很好的小区买了房子、有人不断地换男女朋友……可到头来,我们却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做,付出多少努力,拥有多好的物质和再多的金钱,都无法填补我们内心缺失的安全感。最后,我们只能小心翼翼保护着不安的内心,假装坚强。

(一)这种不安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金钱、职位、恋人都无法带来长久的安定呢?我们的安全感又来自于哪呢?究竟怎样才能提升安全感,让我们过上内心笃定的生活呢?

究竟什么是安全感,我们的安全感究竟来自于哪?我们认为的安全感是什么呢?你觉得什么东西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呢?我们很多人都把没有安全感挂在嘴边,于是去追求那些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安全的东西,而且要比别人多、比别人好才行。可是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东西带来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说安全感不能等同于安全呢?你可能会说了,我现在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就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使自己更加安全的条件,等我有了使自己看上去很安全的东西,如金钱、地位、房子等,我自然就会有安全感了呀。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那些买彩票中奖暴富的人,是不是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呢?

我们可以将这些人中奖之前的安全感水平看作一个锚点。生活中的愉悦或创伤性事件,虽然会使安全感起伏飘忽,但它永远都是向着这个锚点回归的。当我们获得那些梦寐以求的、看上去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的东西时,虽然会有短暂的满足与幸福感。但是当最初的欣喜逐渐褪去,新的焦虑与欲望会再一次占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安全感又会回归到往常的水平。

所以说,一个人安全感强烈与否,受物理上安全与否的影响较小,而是一种恒定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危险的一种主观感觉。

为什么说安全感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呢?因为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安全感水平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假设我们面临即将失业的窘境,那么没有安全感的人就会觉得天都塌了,自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而安全感强的人则会感觉这是一个调整人生方向的好机会,可以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稍作休息,然后重新出发。

拥有安全感就是相信无论怎样,都会有人爱我,无论飞得多高、跌得多惨,都会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在等着我们。安全感强的人即使处于人生逆境也能怡然自得,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这种感觉究竟来源于哪呢?

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与载体,就是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就是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我们非常信任的人。在遭遇挫折、伤痛时,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小孩子跌到受伤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回头找妈妈。甚至很多成年人,生活中遇到了挫折,都会回到家里寻求疗愈。所以说,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重要他人,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一方面,3岁之前,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基础安全感的好坏。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需求特别敏感,通过孩子的哭声,她就能知道孩子究竟是饿了呢,还是需要换尿布了。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很安全。反之,如果母亲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哭到没有力气了,都没有理他,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冷冰冰的,是残酷的,自然就会胆小、畏缩。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安全感。我们都渴望被关注、被需要、被认同、被接纳。而当我们长大一些,不得不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世界时,父母对我们的关注与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孩子刚刚学会爬行或走路,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妈妈的视线,但是他需要知道妈妈在关注他,妈妈需要他,他才能带着这份期待,好好地去探索世界。父亲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我们与人交往上。和父亲的连接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从父亲那获得认同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社会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亲密与否、父母对我们的反馈是否是及时的、正向的,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安全感。

像曾经有一位叫雅彤的来访者,就因为她的父亲总是对她说“没事儿不要总叫我”,母亲也是需要她叫3次以上才能不耐烦的回应一下。因此,她老是故意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对她多一些关注。成年后,雅彤把她和父母的相处模式迁移到了恋爱中。她总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害怕对方会突然不理自己、突然抛弃自己。于是总是采取各种方式企图证明对方的爱,也就成为了大家心中特别能“作”的女孩儿,几段感情都没有修成正果。

因此,我们会发现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孩子,内心对亲密关系总是渴望拥有、又害怕失去,长大后会特别希望找到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弥补生命中的遗憾。但又经常因为缺乏安全感,影响感情的稳定性。

父母确实会影响我们安全感的养成,除此之外,曾经的伤痛经历也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永久的印记,影响我们的安全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会感到不安?面对相似的情境,我们的情绪反应甚至都是相同的?其实,我们的记忆会不断闪回,闪回到之前创伤性体验之中。有些经历记忆深刻,我们能够回想起当时的体验。而有些经历我们早已忘记,但是当时的感受却留在了潜意识中。那些使你忐忑不安的情境,很可能就是潜藏的记忆又跑了出来。

如果一个小孩子经常被大人训话,甚至在人多的时候被批评,那么长大后,他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或者公开演讲等情境时,就会特别羞愧、不自信。因为那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无助的孩童时代,被人指着鼻子说“小屁孩,你不行,你是个废物。”这些伤痛就像影子般跟随着我们,伺机而动,让我们不时回望那个弱小、无助的自己,重温恐惧不安的感觉。

(三)如果安全感不足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我们早已对缺乏安全感的症状很熟悉了,比如,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甚至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等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与安全感无关的事儿,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结果。

为什么你总跟亲近的人发脾气?为什么你的恋爱总是失败?为什么你总是喜欢给自己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这些痛苦纠结,也许都是缺失的安全感在作祟。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寻求各种方式安抚内心的不安。虽然方式各种各样,可是都离不开替代满足与延迟补偿这两个基本原理。

所谓替代满足,就是指用性质相似、心理唤醒水平相等的活动来代替原本想要的东西。比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苹果,那么你给他一个梨来代替,让他获得跟苹果一样的饱腹感,这就是替代满足。而延迟补偿,可以看作是时间间隔比较久的替代满足,即现在不能满足的某种需要,在日后用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无法得到足够的爱、关注与认可,他就会在成年后不断追求这些。可以说成年后的延迟补偿,都是替代满足。

这两个原理在我们寻找人生另一半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作用。为什么有的女孩儿特别喜欢找大叔型男友呢?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没有从父亲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与照顾,长大后,她们希望找一个类似父亲那样的人来疼爱自己,补偿缺失的父爱。

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有了弥补自己的能力,却往往会忘了,自己丢失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求而不得的无力感,会促使我们一方面不断从他人身上索要安全感,另一方面企图绝对掌控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取安全感。

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尤其是我们的伴侣和孩子。我们控制他们衣食住行各种小事,也会强制干涉他们的人生决定。而且,我们对亲密之人的控制,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就是情感勒索。我们会利用亲密他人的弱点和他们对我们的感情,威胁他们听从自己的意愿。如果他们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我们就会跟他们大吵大闹,逼问他们是不是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现代很多家庭中,最容易扮演勒索者的角色,是母亲这一角色。他们容易以爱、道德的名义不断从丈夫、孩子身上索取,企图通过控制他们获得安全感。还有很多家长会对孩子使用暴力,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要管教他,实则是将无法控制的不安感与操控欲转化成了对孩子的攻击。

强烈的不安感会不断促使我们勒索与攻击他人,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呢?我们会对自己好一点吗?可悲的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也无法好好地对待自己。我们无法爱自己,也无法好好接受他人的爱。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患了“爱无能”症,这种爱无能,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我们不会爱别人,更加不爱自己,也无法被人爱。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上谁不爱自己的?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只不爱自己,甚至会进行自我攻击。前面我们说到,缺乏安全感的会攻击他人,可是当外界没有人让他攻击或者攻击不动他人时,这种攻击力就会转向内部,攻击自己。比如,有的人特别容易自责,当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问题、小差错,他们就开始无限地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懦弱无能,注定要搞砸一切。这样的人非常敏感,并将负能量都向内发射,常常郁郁寡欢,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爱无能”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无法被人爱。爱他人是一种能力,能好好地接受他人的爱,也是一种能力。但总有些东西会阻碍了我们被人爱的能力的成长,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种就是小时候被爱得太过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溺爱。很多家长都会不由自主地溺爱孩子,认为这是为他好。其实溺爱,就是在折断孩子的翅膀。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操控,他们忽略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存在,用自己的想法剥夺孩子拥有自己想法的权力,使他们失去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这对孩子来说,是种扼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感觉亲密关系让人窒息,惧怕接受别人的爱,因为那会捆绑自己。

另一方面就是小时候没什么人爱,在冷漠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对亲密关系很冷漠,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渴望爱,渴望融入一个集体,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做,于是就用坚硬的外壳将自己包裹起来,假装不需要他人的关怀。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叫做“失败上瘾症”。我们都喜欢立一些flag,虽然到最后大多数都没有完成。可是下一次,我们还是会立一些理想中的、实际并完不成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不排除部分原因是想通过设立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还有部分原因是患上了失败成瘾症。失败还会成瘾吗?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是会的。因为失败能够给我们带来掌控感。既然无法掌握自己的成功,那么失败总是能掌握的吧。我们会对自己说“看,我就说你做不到吧,真是被我猜中了。”“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努力也没有用的。”这种堕落的感觉,也是会上瘾的。

(四)究竟怎样才能摆脱不安情绪,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我觉知,从正性体验中获得治愈能量。这个世界上,自我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我们每天观察他人、在乎他人,却唯独忘了与自己相处。许多人不爱照镜子,觉得镜子中的自己很陌生、很丑陋,就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某部分,这部分也许是痛苦的回忆,或者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自我疗愈的开始,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察觉到内心的伤痛与恐惧。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觉知呢?你可以尝试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样子,你的发型是什么?脸上有几个痘痘呢?你当下的感受如何?哪里觉得不舒服呢?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倾听那些伤痛带来的噪音,找到它的源头。

除了自我觉知,想要自我疗愈,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这些能量,就来自于生活中那些正向事件,那些快乐时刻。那么,有哪些体验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呢?高峰体验与心流时间,都是生活中的正性体验。所谓高峰体验,就是在那一刻,你体验到一种兴奋与欢愉的感觉,体验到发自灵魂的战栗、欢快与满足。运动员获奖、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毕业后获得倾慕已久的工作机会,这些时刻,都是人生中的高峰体验。还有一种叫做心流时间。对于这个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会全情投入,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屏蔽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内心愉悦而平和。比如你很爱看书,你拿起一本小说,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不知不觉就读到了天亮,而你却只以为过去了一会儿,内心被愉悦感充满。我们在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不断有意识地闪回到这些正性体验时刻,回忆当时的幸福感,疗愈内心的伤痛。

除了自我觉知,向内寻求力量,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从亲密关系中修复断裂的人格。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以拥有享受孤独的能力为荣,宣称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只不过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孤独久了,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会愈加强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那么想要修复它,就也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对他人动情,收到正确的反馈,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修复。恋爱、结婚和生子是我们人生中的3次重建人格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人格中的断点,并且重新修复它。

最后,我们要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世上事物都是中性的,本没有好坏之分。你之所以觉得不爽,是你看待事物的信念出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合理信念。比如说你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强,对工作付出又多,理应比同事工资高。这就导致了当你得知同事实际上比你赚得多时,内心肯定不是滋味儿。其实你同事的工资多少,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你没有完全看到他对工作究竟付出了多少,无法评价这究竟公平与否。但你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后,你就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由此产生了负面情绪,这就是不合理信念在发生作用。所以说我们对待事物时,要尽量理性客观、避免不合理信念,学会用积极的认知模式面对生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转变已有的认知模式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如果你失恋了,你会怎样想?如果用惯用的认知模式,你也许会认为,我那么爱他,他却要和我分手,他太没良心了,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这样的认知就会带来伤心、愤怒、怨恨的负面情绪。如果尝试用积极的认识模式思考问题,你会这样想:他也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力,我不应该责怪他;和他分手了,我就有机会找到更好的人了。这样的认知转变会给你带来全新的感受,你会获得久违的自由感,感觉世界都是宽敞明亮的,能够转移注意到工作上、兴趣上,开始新的人生。

安全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