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需带痛前行
育儿,是为人父母开始的一段甜蜜而又艰辛的路程,从一开始的憧憬期盼,到期许等待,再到成长路上的惊喜惊奇而后夹杂的五花八门的鸡飞狗跳亦或笑泪交集,很多时候,大多数的妈妈一次又一次游离在濒临崩溃或是接近疯魔的交界处,蓄势待发!母慈子孝的场景还没来得及装裱立马画风一百八十度转变成鸡飞狗跳的狗血剧!再加上家里的老人或是一位接近诈尸式教育的爸爸,脑海中那一副险象环生,五味杂陈的画面实在令人回味!今天之所以会想起在公众号写一篇关于育儿的文字,源于小妞起床后对我说的一段话,起床时候她用英语对说“Mom, I love you very much!”回答她后她对我说“妈妈,我希望你每天都轻声的对我说话,而不是像Tiger一样对我大声吼叫,我知道有时候你心情不好,工作很累,所以才会发脾气,但是每一次你吼我后我真的感到很害怕很不开心,我希望妈妈每天都是一个快乐的妈妈!”
我时常在感慨光阴的流逝,叹息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却突然发现在小妞一天天成长的岁月里已经许久未曾怀念纪念过岁月的静好了!小妞成长到五岁,这个年纪的孩童开始有着她不自知又无畏的主见,加上她从小就是一个条理与主见特别强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她表现出了许多优点,自理能力很好,很有规则感也很自律,但我表现出来的各种作妖与叛逆,她的不自知自信来源于这几年开始汲取的新知识还有一些新收获得技能以及家人对她无底线的赞美式鼓励教育,家人眼中这个孩童简直就是百分优秀天才的化身,特别是奶奶跟爸爸,从来不吝啬对于她的赞美,与鼓励,让孩子觉得她就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从而接纳不了任何批评与指正!引导孩子的时候鼓励很重要,但请适可而止!她的无畏来自于家里所有人对她的无限宠溺,很显然,我这个稍许严厉的妈妈在她眼中俨然是恶魔的存在,她不但忧心自己甚至还会长嘘短叹忧心忡忡爸爸今后的老年生活将要在妈妈的严厉与暴政下夹缝中求生,这一切,全来源于爸爸与老人的宠溺与顺从,还有所谓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传统教育模式!
说到育儿,黑红脸教育绝对是大多数家庭认同的“驯服”孩子的好方法。我们家就是如此,爸爸对孩子宠溺,外加一位对孩子宠到无底线的奶奶,于是这个黑脸的角色就自然的落到我这个母亲身上,自己是职场妈妈,有时候经常出差,所以大部分时间孩子会跟爸爸相处多一些,几乎是每一次回来,都会发现小妞的脾气又会大了许多,任性许多,好多上个周末你为她纠正的毛病等到你这个周末回来她又重蹈覆辙!我规定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只能半个小时,吃饭必须端正在餐桌前吃完,自己能自理的事情需要自己做,要学会尊重长辈等等等……可是每一件事的后面,都会有爸爸或者奶奶和稀泥,明明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奶奶帮你做了,明明需要遵循的规则奶奶说孩子还小,规矩等长大再立,不可以吃的食品,奶奶会说吃一点没关系。明明需要学习的内容爸爸说太辛苦了,不用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之后还会讨好女儿说“你看,你妈妈这也不准,那也不让吃,看我对你多好,以后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就告诉奶奶!你妈妈打你骂你你就走开下楼来奶奶这!”爸爸会说“宝贝,别理你妈妈,你不想学咱就不学,没关系,学那么多也没用!”……很多家长都觉得,黑红脸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教育精华,那边打来这边哄,才能让孩子被管教的时候有所怕,又有所亲。但,黑红脸真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育儿精髓么?新闻栏目《面对面》曾做过一期“重视家庭教育”节目,专门就“黑红脸”父母观点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咨询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尹老师明确表示:“这是一种错误的性格刻板印象,这种划分看起来似乎很科学,其实并无道理。”
1.黑红脸育儿,百害而无一利
黑脸易伤害亲子感情
孩子的认知非常直观,父母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他就认定你是什么样子。像我们家我这样的黑脸家长,本意是为孩子好,外冷内热,但孩子往往不领情,还委屈抗拒。魔童和母亲幼时疏远,大了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这样不但没办法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更容易伤害彼此的亲子感情。
2.造成孩子性格两面派
教育家赵秀朵说过:“如果夫妻教子观点不一,会让孩子分不清正误,不利于他美好品德的培养。”父母扮演黑红脸,会导致孩子用不同方式对待父母,不自觉地学会迎合,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派”。
我朋友的孩子在外面是个小霸王,爸爸一出现,眼一瞪,他立马变成乖乖猫。他们家,就是爸爸扮黑脸批评惩罚,妈妈和爷爷奶奶不是劝,就是护。孩子现在六岁,很擅长“投机取巧”,想买零食就找爷爷奶奶,想撒娇打滚就找妈妈,在爸爸面前就一味卖乖。
长期以往,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3.混乱规则意识
专家建议,孩子三岁以后,家长就应该制定一些规则,并引导孩子遵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条规则意识培养的道路,最大障碍就是:全家人没有统一执行。而一个唱红脸一个黑脸的教育方式明显的就会形成教育战线不统一!育儿路上父母并肩作战很重要!孩子出现问题,爸爸妈妈统一战线,处理方式一致,最容易速战速决。如果家长能够一起制定育儿规则,并要求全家一起遵守,更是再好不过了。其次,如果事发突然,爸爸忍不住“黑脸”指责孩子时,妈妈绝对不能扮红脸心疼孩子,和爸爸唱反调。正确的是,夫妻要同心站好队,做好双方的润滑剂。黑红脸,其实是家长对教育方式的一种误解,认为“一严一慈”才能更好的管教孩子。殊不知,黑红脸是让孩子身心俱伤的育儿谬论。
家庭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父母一致给予孩子爱、自由和尊重。这样的亲子关系才能亲密,黑红脸只会让亲子关系恶劣。只有在父母和孩子关系亲密的前提下,对孩子的管教才能让孩子接受和认可;相反,亲子关系恶劣的父母,即便用黑红脸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只会用“叛逆”反抗。黑脸红脸,那是父母带着脸谱与孩子沟通。生活不是唱戏,你唱黑脸,他唱红脸,孩子只会在混乱里反馈给父母一张花脸。
育儿路上给予父母思索,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亲,这一角色都是再孩子成长中慢慢摸索,看到别的小朋友十八般武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赋予了太多太高的期许,从而产生了不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国内全民教育焦虑真的很明显,这一切从各大大小小不断崛起的培训机构与学前培训机构可以看出来,基本每一家都朋客盈盈!
本来还觉得为时过早的我,也不禁倍感压力。前些天和朋友们聚会,聊起孩子的教育,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压力远超想象。曾听过一段话“不知从何开始,我们这一代人被按在了同一条线上——赢在起跑线。人人都在同一条跑道,竞争,比较,永无休止。有人说,这种疯狂竞争,你不找它,它也会找上你。”于是造就了一大批怪兽父母,用培训班塞满孩子的空闲时间。钢琴八级都没啥用了,越罕见的乐器越好,最好小学前就达到表演级。在父母高强度的“操练”下,孩子们看起来的确很优秀。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能熟练掌握两文两语,轻松搞定基本电路模型。舞蹈,声乐更不在话下,游泳,乐高,简直堪称全能小天才,不过她们的价值观都建立在输赢上。这一切或许给孩子带来无限的荣誉光环或是自信,但同时因为他们一味的想赢,更害怕输,因此她每天都拼命鞭策自己学习,生怕有一点退步。好多家长或许会觉得,这孩子多省心啊。但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孩子,没有学会赞扬别人的好,也没学会面对自己的“输”。一旦引以为豪的成绩接二连三遭到挫折,带来的打击难以计量。强中自有强中手,又有谁能保证次次拿第一呢?我并不否定竞争,良性的竞争可以鞭策孩子的潜力,但应该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短处,正确对待努力过后的失败,这个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需要给孩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身体与心理!注定我们这一代孩子逃脱不了集体的教育焦虑,但我们父母在这场疯狂中,是否能停下来想一想,这场一直以全速来奔跑的马拉松,到底孩子能坚持坚持到多久呢?“赢在起跑线”“要做人上人”,残酷竞争的最后,孩子们剩下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该按下暂停键,好好思考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人成长的价值是什么,仅仅是考名牌大学,挣大钱吗?也许孩子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家长除了推娃之外,也许更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发掘的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进入社会时,他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清楚自己的强项,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也是自己需要思索反省的,最近自己不知不觉也陷入了这一队焦虑大军中,看来该停一停脚步,让孩子观望童年该有的的色彩!
如果说黑红脸教育是父母的行为失误,教育焦虑是父母理解的错误与自省,还有一种育儿现象也在我们引领孩子过程中齐放争鸣,“你很爱孩子,可孩子却恨你”
这样的现象在孩子叛逆期尤为明显,明明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辛苦工作,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一切都只为给孩子最好的,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孩子过成了他人眼中的“白眼狼”,看过一些报道,听过父母泣血泣泪的哭诉,可孩子在一旁不以为然,离家出走,孩子轻生的现象频频发生????解决问题,需要家长与孩子学会共情,所谓的共情,我的理解是换位思考!掌握了共情能力,相当于拥有了人际关系的魔法,在亲子沟通的路上,更是无往不胜。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都是由于父母缺乏共情能力造成的。一旦遇到问题,父母会无意识地启动焦虑模式,根本无法平静地感知孩子的心理。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与他处于同一个沟通的时空。打骂、威胁、恃强凌弱,都只会将孩子推得离自己越来越远。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父母没有共情能力,不懂得换位思考,就无法与孩子建立爱的链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付出特别多,孩子不但不感恩,还恨父母的原因所在。正确认知负面情绪,有助于更好地面对它,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它会来,也会走。一旦不被外界所接纳,就会积压在潜意识的最深处,成为身体里的黑色能量。在往后的日子,一经触碰,就会喷薄而出,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今天我们所遇见的“垃圾人”,无一不是昔日那些被极度压抑的孩子。共情是接纳而非接受,无条件的接纳不等同于无条件的退让。
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
如果换成我,我也会……
大人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共情,是理解、是连接、是接纳、是尊重、是交流,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教养子女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成长是没有痛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