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那些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抓住那些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临近春节,大家聊最多的话题就是年味了。年味太淡”、“过年真心没氛围”、“曾经的年味都到哪儿去了?”……网友们的疑惑充斥着微信、微博,感触年味缺失的淡淡失落几乎成为大家的共同体验。
细细一想,其实年味没有变淡,它就藏在这些被我们忽略,极具仪式感的习俗里: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贴福字、发红包……
1
我们那儿除夕夜有个习俗,凡是养猪的人家都要去祭祀观音菩萨,保佑来年家畜兴旺。然后要给菩萨敬酒,就是拿着一碗酒,酒里面还要放两根小竹签,再拿着钱纸去坡上烧,纸烧完就要把酒泼出去。
记得当时是我奶奶带着一起去的,黑黢黢的坡上,我奶奶跟我说,“待会酒泼出去后,转身就走,千万不能回头看!” 我问为什么,她说“菩萨正在喝酒,不能被人看见了。” 然后我敬酒后往回走的时候,好想回头看啊,又怕又刺激。当时我还小,特别信这些,忍着没回头。现在想来,恰恰是因为没回头,才一直觉得神秘。要是胆子大一点回了头,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就没有意思了。 ——大圣
2
感觉印象最深的就只有一个很小的片段: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全家13口都会聚集在老家过年,奶奶家三个儿子,各家出些钱,一起办年夜饭,那次好像是各家出300,有烤鸭、火锅 和有奇怪花纹的透明玻璃瓶装红酒,我还第一次体验了红酒兑雪碧,喝了2口脸就红了哈哈哈,晚饭后大人们通常都会在二楼打麻将,我们小娃也会有样学样打纸牌,斗地主、梁平、发梭换着玩,我还记得我那次玩了5毛钱的斗地主,输了200多==
还有一个特别活动,我牵头组织了一个“掏耳朵小分队”,家里几个小孩给大人们掏耳朵,掏一次五块钱哈哈哈哈! ——绪
3
过年呀,我们前庭后院都挂满了灯笼,烛光辉煌。地上也铺了鞭炮尾巴,踩上去沙沙作响。据说初一早上要自觉起床,不能被叫起床,否则这一年都要被人叫才能醒。而且头天晚上家里人就反复叮嘱我们,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千万不能大声说话冲撞了神灵。 —— 秋水
4
春节祭祖是每年的必要习俗。自记事起,初一一早,爷爷奶奶都会带上我们去祭拜祖祖。小些的时候,只是贪玩,抱着玩耍的心态踏上那段路。
两个祖祖在爷爷八岁左右就相继去世了,爷爷成了孤儿。爷爷成年后,把祖祖从遥远的地方迁到这里──河边的悬崖上,那地方是懂风水的爷爷亲自挑的。我听不懂那些八卦方位,只是爷爷每次提到祖祖,都会自豪地说起那个地方如何好。
那个懵懂的岁数,记忆也残缺不全,只依稀记得我和姐姐每次都会在奶奶的嘱咐下给祖祖三拜首,许一个愿望。在我们叩拜时,奶奶总是在旁边念:"我这从未见过面的爸妈啊,希望你保佑你的后人们健康幸福。"
再大些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开始信仰科学信仰无鬼神论。可即便如此,每年祭祖我变得更加虔诚了。 ——绿罗
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也不应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春节传统,不是摆在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无论多久,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
这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就能让春节过得更有味道。
今年春节,你想到怎么过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