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歇后语,一个故事,一个地名,一本书
午读,某同学桌上有一本崭新的《诸神的踪迹》,旁边的同学十分渴求地问他借书。读个片段,吸引娃们自己读的做法,又一次成功了。
国庆前,学歇后语,其中有一条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请几个同学讲了相关的故事,大意是对的。突然想到王同学前一日带来了《诸神的踪迹》,里面有对姜子牙的详细描写,要比我们所能讲出的具体得多、生动得多。想着便往王同学那边走去,一问,果然还在桌肚里。
拿到书,立刻翻看目录,有一章专门写姜子牙。故事采用倒叙的写法,从他垂钓写起,又写他遇到西伯昌之前的人生经历,再接着写遇到西伯昌以及之后的事情。那节课剩余的几分钟,根本不够读完整个故事的,实际上只开了个头,正是大家很想往下听的时候,却被下课铃声打断了。
我不得不合上书本,催促着沉浸在故事中的少年们:“收拾好东西,排队做操去了。”
伴随着广播操的音乐,我心中依然牵挂着姜子牙。
回教室的路上,另一位王同学跟我说:“老师,我记得那个应该读zhao歌。”她说的是商都。其实,我在读时也是很没有把握的,zhao歌,还是chao歌呢?好像都很顺口。书中的一些生僻字直接住了音,这个多音字却没有注音。当时大家都在听故事的兴头上,便没有停下来查字典,就直接读了chao歌。这位同学一说,我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回到教室后,关闭了广播,又读了几段。幸好没再遇到“朝歌”。
赶紧回办公室问同事问度娘,原来真的读zhao,我们之所以会读chao,全是因为看电视剧《封神榜》看的。一提《封神榜》,那个美女妲己的面容就浮现在眼前了,那首主题曲“花开花落……”就回响在耳畔了。兰天野扮演的姜子牙也是深入人心。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不过才上四五年级,班上有个叫什么豹的同学,常让人想起剧中的人物申公豹,而那个同学却姓“姜”。
那天上星期五的课,后来又利用两个碎片时间读姜子牙。及时跟学生说了“朝歌”的读音。最后只读到武王伐纣。
七天假期,还真有同学买了书来看。故事的魅力,文字的魅力,是不容小觑的。
学《成语故事》。
包含三个小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开学不久,就有很多同学说最喜欢这一课。大概是因为故事短小易读吧。
因为容易读懂,课上把时间花在了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上。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次“说”和“演”的机会。
确切地说,只是希望能说出来,没想到他们自作主张用上道具直接演了起来。
《自相矛盾》中的“夸口”和“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中的装模作样和逃走时的心理。
《画龙点睛》中游客的“一再要求”和“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