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美苏冷战下的两德恩怨
导语:
当今社会,“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也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然而,婆媳关系作为一个热门社会话题,街头巷议;丈母娘作为拉动房价的一支重要力量,异军突起,其实都折射着家族仍旧对于婚姻存在着很大影响。
回顾历史,家族作为重要因素影响婚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古代中国,婚姻大事须经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至家族中诸多长辈的认可才可达成。最经典的便是《红楼梦》中宝黛的“木石前盟”与宝钗的“金玉良缘”;古代西方,邦国林立,婚姻同样也是牵涉家庭、家族乃至城邦利益的重大事务,我们最为熟知的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仔细考察国家外交,其实在国家之间的互动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家族(国家集团)因素。最为典型的便是冷战时期西德与东德在美国为首的北约家族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家族影响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了。
我们就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出发,细数美苏两大家族的摆布下,东德与西德的那些爱恨纠葛。
第一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一、基本介绍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简写为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名的正剧。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也有说法认为,这是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马泰奥•班戴洛(1480?-1561)创作的一部小说。但,不能否认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正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才终于被世人所熟知,并传诵至今。
在莎士比亚的诸多著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大量的抒情意象形式而著称。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的抒怀,表现了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了一曲曲情意缠绵的爱的青春颂歌。
本剧所表现出的对于美好爱情的热烈歌颂,长久以来,一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该剧也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法国作曲家古诺曾将此剧谱写为歌剧,著名的音乐剧《西城故事》亦改编自本剧。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有《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作曲家普罗高菲夫则为该剧编写芭蕾舞乐曲,均获得大众的喜爱。而1996年电影版名为《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由好莱坞艺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及克莱尔•黛恩斯主演,于1997年柏林影展获得多个奖项。
二、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三、故事梗概
第一回 意大利古城两世仇,真孽缘儿女两钟情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意大利古城维洛那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学端庄,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可他喜欢上了一个不喜欢他的女孩罗萨兰,当听说罗萨兰会去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后,他决定潜入宴会场。所以罗密欧为了罗萨兰,而他的朋友为了让罗密欧找一个新的女孩而放弃罗萨兰,他和自己的朋友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进了宴会场。
于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是宴会的主角,13岁的她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第二回 慈神父巧点鸳鸯谱,罗公子怒杀娇妻兄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神父代为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这是能化解两家矛盾的一个途径。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是个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
第三回 罗公子挥泪走天涯,朱姑娘无奈嫁王孙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第四回 巧施计神父转局面,姻缘错罗朱双殉情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第五回 主公义亲王定裁断,丧儿女两家终言欢
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爱斯卡勒斯亲王也被请来裁决案件,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四、故事分析
阅读故事梗概,我们可知故事的背景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结有世仇的两大颇有势力的大家族。彼此经常产生矛盾以至于械斗,敌对情绪日渐积淀,难以消弭。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这两大敌对家族的子女,他们的爱情在所难免地从始至终都受两大家族的影响。而且也必然将成为两大家族矛盾的焦点。伴随着矛盾的酝酿与发酵,整个爱情故事也一波三折,荡气回肠。总结起来,我们可以整理出如下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
罗密欧喜欢上了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姑娘罗萨兰,当听说罗萨兰要去参加凯普莱特家族的宴会,他便决定尾随而去。他的朋友为了帮他走出对罗萨兰的痴恋,而希望为他在宴会上物色一个新的爱慕对象。故而两人铤而走险,戴着面具混进了世仇凯普莱特家族的宴会。可以想象,万一被发现,作为凯普莱特家族世仇之子的罗密欧将为自己带来多大的风险。
第二次危机
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成婚的那天中午,罗密欧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与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觉得罗密欧这样做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杀死提伯尔特。这样一来,罗密欧相当于在两大家族的就恨之上又添了新仇。这不仅威胁到他自身及其家族,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他与朱丽叶的婚姻。
第三次危机
罗密欧被城市统治者下令驱逐。在神父的劝说下,对朱丽叶万般不舍的罗密欧不得已开始了流放生活。可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在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本打算以假死换得与伯爵的婚约取消。不明就里的罗密欧见到爱人香消玉殒,悲愤难当,因此毅然服毒自杀。
故事发展到最后,朱丽叶假死醒来,发现挚爱的罗密欧倒在自己身上,也不愿独活人间,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依偎着罗密欧死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终于实现了永远的结合,即便是以死亡的方式。
两家的父母闻讯赶来,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的两家父母这才清醒过来,可是早已悔之晚矣。从此,两家消弭积怨,握手言和,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第二节 婚姻互动与外交互动
人类社会中,婚姻中的互动历来包含着人们最为复杂的理性与感性因素。而处理国家利益的外交互动中,由于同样极为复杂艰巨,同样都是拥有着理性与感性的人来操作。因而有了极大的可比性。本章我们通过莎士比亚的生花妙笔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跌宕曲折的爱情故事。其实,放眼世界大势,国家间的外交互动中也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同样跌宕曲折的故事——美苏冷战下的两德爱恨纠葛。不信?请看下表。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发现美苏冷战下的西德与东德恰如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敌对家族的阴影下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德的外交互动也是在两大敌对的国家集团(家族),即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阴影下进行的。同样都经历了三次重大危及,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死亡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结合,两德也通过艰难的谈判与妥协最终换得了两德的统一。伴随着两德的统一,两大阵营的关系也出现了缓和。最终,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其后的俄罗斯联邦终于实现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握手言和,即便事实证明,这次言和的时间效力极为短暂。下一节,本章就将为你详述美苏冷战下的两德爱恨纠葛。
第三节 美苏冷战下的两德爱恨纠葛
一、历史背景
冷战(Cold War)是二战后特殊历史时期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为矛盾中心,以两极格局为特点,以消耗巨大的军备竞赛、经济竞争、政治对抗、意识形态征讨为主要内容的长期的全面较量,是一种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紧张状态。
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 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 the Continent.
——"The Sinews of Peace" by Winston Churchill, March, 1946
1946年2月9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斯大林发表了苏联必须为可能存在的威胁备战的演讲后,向国内发送了关于遏制苏联的八千字电文。1946年3月5日,当时已经下野的丘吉尔访问了杜鲁门的母校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在该校发表了《和平砥柱》的演讲,鼓吹英美联合对付苏联。1946年,白宫主要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起草了《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特别联席会议上发布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国情咨文,其核心思想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作为冷战标志的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遏制战略,意图在阻止苏联扩张,施加强压,力求最终搞垮对手。美国这次战略调整以遏制苏联建立联盟为托词,进行全球扩张。通过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和亚洲的同盟体系,建立前沿基地,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建立起西方联盟并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
Perhaps the catastrophe of war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if the possibility of periodic redistribu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markets between the countries exis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economic needs, in the way of coordinated and peaceful decisions. But this is impossible under the present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STALIN'S ELECTION SPEECH, FEBRUARY 9, 1946
苏联方面,苏联因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据苏联政府估计,苏联国民经济损失了将近5000亿美元,生命损失为2000万人。但同时,二战也为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苏联作为一个军事政治巨人在欧亚大陆崛起。鉴于俄国在历史上屡遭异国侵略与可能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的围堵,斯大林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积极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并谋求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乃至全球霸权。1947年,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特点是:
1、两个超级大国拥有军事实力、经济资源及政治控制力,对全球事务起着支配作用;
2、系统的平衡机制在两极自身。双方的相互核威慑是战略平衡的基础,地区的常规威慑构成均势的子系统;
3、以美苏为盟主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的两大阵营组成对立的军事集团在各自势力范围和分界线对峙,在中立地区和国际化地区保持缄默;
4、互视对方为主要敌手和威胁,保持高度紧张与敌意。两极竞争的零和性质决定双方对于威胁的反应迅速、及时、适度,在战争边缘上保持克制。
二、两大阵营
冷战大幕拉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相继建立。
北约阵营,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1949年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华约阵营,即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正如上文所述,东德与西德分属华约与北约两大阵营之中。
三、两德爱恨
第一回 争霸权两家终反目,苦鸳鸯两德被拆散
——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以后,德国的问题日益突出和尖锐化。因为,德国不仅是东西方进行对抗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美苏在建立和发展各自的同盟体系时竭力争夺的重要力量。
由于解决德国问题的专门机构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1948年2月起,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召开六国会议,商议成立单独的西德政府的问题,并于6月初签署了《伦敦协定书》。针对西方的行动,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4月1日起,苏联对柏林进行为期10天的陆上交通管制。其后,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各自在其占领区内发行了不同的货币。
1948年6月24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交通,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1948年9月,美、英、法把柏林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苏联对西方提案行使否决权。11月,柏林东占区成立“临时民主政府”;12月,柏林西占区成立“市政府”,于是柏林实际上正式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城市实体。
1949年5-6月,在巴黎举行了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会议仅达成了关于解除柏林封锁的协议。虽然1948年6月24日爆发的第一次柏林危机至1949年5月12日终告结束,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德国的正式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宣告成立。
第二回起争端西德备核武,好机遇苏联转攻势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3月,西德议会通过用核武器装备军队的决议,此举引起东德和苏联的强烈反应。赫鲁晓夫决定抓住机会,迫使美国接受苏联的要价,形成美苏协商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局面,以此显示美苏的“平等地位”和实现其“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
当年10月27日,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发表声明,指责西方国家违反波茨坦协定,因此已无权继续留在柏林,柏林将实现统一,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11月10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发表演说支持乌布利希的立场,提出结束柏林的占领制度,美、英、法应撤出西柏林,苏联也将把东柏林的管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政府。11月27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西方三国,要求在6个月内撤走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联合国监督下的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如果届时西方国家不走,苏联将单独同民主德国签订和约,并把进出西柏林的通道交给民主德国管理。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扬言,对西柏林这颗西方国家留在民主德国土地上的“毒瘤”,须进行“外科手术”予以割除,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和洲际导弹保卫民主德国。苏联的威胁性言论和限期撤军的通牒一时在柏林问题上造成了紧张气氛,危机由此而起。
面对苏联的压力,西方国家在协调了立场后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一方面以强硬姿态表示决不离开西柏林,甚至不惜为此一战;另一方面又表示可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大国(美英法苏)外交部长会议进行讨论。苏联在柏林问题上做文章的目的本来就是迫使美国与自己谈判,既然西方在谈判问题上松了口,也就顺水推舟。195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利用到美国“休假”之机向美国传递信息,表示“6个月期限”不是最后通牒,重要的是美苏间开始谈判。2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到莫斯科访问时,赫鲁晓夫对他也作了同样的表态。当然,赫鲁晓夫希望举行美苏首脑会谈,在达不到这一目标的情况下,苏联也接受了外长会议的方案。5月11日,四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第二次柏林危机缓和下来。
第三回 酿危机美苏生龃龉,筑高墙柏林分两地
——第三次柏林危机
然而,四国外长会议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苏联也不满足于这种较低级别的会谈,为了进一步向西方施加压力,6月间赫鲁晓夫又发表了要求西方离开西柏林的言论。在局势有可能反复的情况下,美国在提高谈判级别问题上向苏联作了让步。7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战后第一次美苏首脑会谈。会谈中,美国方面坚决要求苏联放弃在柏林问题上提出的最后通牒式条件,否则就退出会谈。为了避免来之不易的会谈失败,赫鲁晓夫最后同意收回原来关于柏林问题的声明,承认这是一个有待谈判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靠单方面行动来解决的问题。在苏联方面作了这一让步后,美国同意按苏联的建议举行四大国首脑会议进行具体谈判。9月27日,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会谈结果,赫鲁晓夫邀请艾森豪威尔于1960年回访苏联。
然而,美苏关系的缓和好景不长。事隔不久,1960年5月1日发生的U-2飞机事件又引发了美苏关系新一轮紧张。柏林危机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主德国居民利用柏林通道逃往联邦德国的问题。1961年夏天,随着柏林危机进入高潮,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数也达到了最高峰,这种状况给民主德国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阻止人员西逃,民主德国领导人在8月3日至5日召开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在西柏林周围修建封锁墙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苏联的批准。8月12日午夜,“柏林墙”工程付诸实施,首先在东西柏林间拉起了铁丝网,随后又围绕西柏林修建了永久性的水泥墙,并配置使人无法逾越的警戒设施,整个工程历时数年才告完成。从“柏林墙”修建之日起,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必须经过所保留的若干设有检查站的过境通道口,这样,有效地阻止了非法越境,逃往西柏林的人潮也就被遏制住了。
“柏林墙”的修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抗议,为了表示保卫西柏林的决心,肯尼迪增派1500名军人进入西柏林,此举也是为了试探苏联和民德修墙的真实意图。美国军人经过过境站顺利进入西柏林,表明苏联无意封锁交通线,也不打算采取逼迫西方驻军离开西柏林的强硬措施,于是,西方国家也就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同时,“柏林墙”的修建对苏联来说则可以作为一种胜利的象征,赫鲁晓夫遂以此为台阶,主动平息了柏林危机。在当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宣布,苏联为缓和形势不再坚持年底前签订对德和约,也不再坚持6个月的撤军期限。这样,以美苏关系变动为轴心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历时三年、两度起伏、在留下一道“柏林墙”后宣告结束。
第四回 天下势分合两轮回,东西德夙愿终得偿
——两德合并
1989年,东欧剧变,极大地改变了冷战时期的的欧洲政治版图,东西方对峙的国际政治力量平衡被打破了。柏林墙也于1989年11月被推倒,于翌年7月正式被拆除。这是两德统一的象征。
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西德政府迅速抓住机遇,采取了主动。时任西德总理的科尔行事果断,不仅吸纳了400万人次的东德公民,还迅速宣布了德国统一计划。第二,统一进程迅捷又遵循章法。1990年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条约》(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两德又在柏林签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条约》(统一条约)。第三,统一进程充分体现了德国既独立处事又照顾到各大国及邻国的全面外交关系。美苏两国首先对德国统一表示了支持,法英随后。其后,德国又与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保证不会对邻国有领土要求。
第五回镰斧锈苏联大解体,红旗黯两极终崩溃
——苏联解体,两极崩溃
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正式标志着苏联这个超级大国隐入了历史。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彻底崩溃。
作为苏联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联邦在叶利钦的领导下,开始全盘西化策略,与西方实现了短暂的交好。
第四节 小结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两大敌对家族的阴影下追求着美好而执着的爱情,最终他们以他们的死亡实现了结合,并促成了两大家族的最终和解。与此类似,西德与东德也在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冷战的阴影下进行着艰难地外交互动,最终通过两德的统一,有力地促成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最终,以苏东剧变的方式实现了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与西方的握手言和。
婚姻与外交,都是人类社会中极为复杂的关系互动形式,掺杂着理性与感性,智谋与技巧。而从婚姻的角度来审视高大上的外交,不仅让我们普通人看清了外交,看懂了外交,更让我们对于国家的崛起,世界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
第五节 外交知识:国家的分裂与合并
东西德的分裂与合并过程作为冷战的一个缩影,真实地反映了两大阵营的斗争。纵览世界的当下与历史,国家的分裂与合并也一直是外交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古代世界,国家的分裂与合并往往主要是通过战争或分封的方式,如罗马帝国的扩张,吞并了周边的广大地区,甚至将地中海变为了自己的内湖。后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变为东、西罗马帝国。而在其后的欧洲封建时代,分封、战争、联姻、叛乱等形式造成的国家的分裂与合并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神圣罗马帝国,其疆域内尽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疆界长期处于变化之中。
以上的国家分裂与合并正如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国家疆界的变化。因为,在外交史中,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的成型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而我们所谓的国家正是这份条约所催生的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时代,土地上的人民开始有国家归属感,而不再轻易接受领主的变换。典型的例子便是国人熟知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法方惨败,不得不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给德国。在最后一课上,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一种强烈的国家情怀与民族归属跃然纸上。
随着近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国际法的不断完善,两次大战后,在亚非拉国家独立风潮的结束后,世界上各国的疆界基本确立。国际社会不再承认任何形式的武力吞并等违反所在地人民意愿的领土归属改变。只有一种形式造成的领土变化能够获得承认,即全民公投,无论是北美洲的魁北克独立运动,非洲的苏丹与南苏丹的分裂,还是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或是苏格兰独立掀起的欧洲新一波独立风潮,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公投,比利时荷兰语区弗拉芒争取更多自治权运动,意大利北方联盟要求让北部的帕达尼亚自治,威尼斯的争取独立,还有法国的科西嘉岛,德国的巴伐利亚。公投作为一个热门词汇都是频频见诸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