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 回忆是奇美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6523/f1deac8ac97e4bba.jpg)
这本书全部是由回忆回忆性质的文字组成。
有网友问吴念真在写这些故事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吴念真回答: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句话,来自《麦克阿瑟回忆录》。
吴念真把它引用来形容自己回忆往事时的百感交集,是恰当的。这位号称“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和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一样,在面对那些深情深刻的过往时,竟也有了茫茫往事不知从何说起的感慨。不过,他比我们幸运的是,可以用手中笔,或写意或工笔地,把一腔心事渲染在纸上。
其实,我们也是幸运的,可以看到这些悲欣交集的故事。
而且,在我看来,书里故事,是悲多于欣的。但这悲又不是涕泪滂沱、大放悲声的那种悲。有人说,人到中老年,见得事多了,心就硬了。这话固然有一些道理,但我看有些人那不是心硬了,而是麻木了。而作家则不同,作家这种族群,大概是到了八十九十,心依然柔软而湿润的吧,只是外面会多一层保护壳,像蚌壳一样,而里面依然深藏着一颗珍珠一样的心。
吴念真在写到自己的母亲时,回顾了她艰辛的一生,回顾了体弱多病的自己怎样得到母亲悉心照料,最终起死回生。后来,母亲骨癌去世了。到了末期,全身骨头一碰即碎。作者在心里自问:
我曾想过,妈妈会得骨癌,到了末期全身的骨头甚至一碰即碎……是不是就因为这辈子的身、心都一直承担着过量的负荷?
作者的本职是编剧、导演,前面的文字也极有画面感,而这篇的末了这句,却像一句娓娓道来却又极富力量的独白,一下穿到我心底深处。紧接着,就是黑幕音乐起的感觉,文字虽然结束了,可内心的震撼才刚刚启奏。
《遗书》这篇,是回忆自己的一个弟弟。
兄弟两小时候站在家乡山上望城里,无限憧憬。长大后先后进城,又站在写字楼宽大的窗前望家乡的山。不同的是,哥哥此时是一家公司的老总,而弟弟在他的公司打工。弟弟在强烈的挫败感的刺激下,染上了赌瘾,借下了高利贷,最后坐在车里用尾气自杀了。死前留下一份遗书,寥寥数行,最后一句触目惊心:
作你的弟弟,真累啊。
每个人到中年的人,看到这篇,大概都会或深或浅地有一点触动吧?
到了人生的中间节点上,往前看不到起点,往后终点已经隐隐在望,然而一事无成的伤感大概也会突然升起吧?这种失败主义的情绪真的可以在瞬间击毙一个中年人本就脆弱的内心。
可是,这篇的意蕴又分明不是三言五语就能说清的:
小时向往都市繁华,成年了又思慕幼时的单纯与无忧无虑。
小时兄弟手足,长大亲情陌路。
为什么失败主义像癌症一样无法治愈?
或者作者在这篇里也表达了上述这些思考。
可是,他都没有明说。可是我又分明有这种感觉。
一个好作者,总是会把欲言又止的那部分,留给看书的人。而看书的人,极力在字缝里看出没说的那部分,并由此打通与作者的内心联接通道。
其余像《年糕》《邂逅》《美满》《重逢》《寂寞》《仪式》《陈设一个家》《沦陷》《笑容》这些篇,简直每一篇就是一部画面沉稳色泽饱满的电影,画面感极强,但是有不仅仅只有画面,灌注其中的深沉而饱满的情感,才是这些画面的灵魂。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自己忘记了好久的那些基本而朴素的道理,被一一唤醒了:
比如,写文章、写剧本,其实没有那么多技巧,最重要的一条,走心。
再比如,除了我上面举的这些篇以外,其余篇或许也不错,只是我觉得稍有瑕疵:
结尾处,生怕读者不懂,总要点一下题。
这就好比一个爱你的人,百般爱抚之后,忽然来了一句:
你看,我多爱你啊!
虽则不至于起鸡皮疙瘩,总觉得有些多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