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医愚
学习,毕业,考编,走上讲台。然后,我们便听到很多人叫自己:“* 老师,好!”我们报之以微笑。久了,甚至连微笑都失却了。因为日复一日地教着同一篇课文,做着同样一些事的我们,已然对教师这份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剩下的只有疲惫和倦怠。直到翻看着前辈们的教育历程,教学生活,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停止了学习当老师的脚步,才让生活失去了色彩。”
(一)研究——让教育充满智慧与力量
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杀手之一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学之所以变得无聊,是因为我们很少或者未曾思考我们这份工作的价值和目的。拿着一本教材,泛泛读一读教参,草率的抱个ppt便开始了课堂宣讲。底下的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毫无兴趣,他们开始贪玩、讲话、睡觉。我们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愤懑情绪,抱怨起了一群不爱学习的学生。可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情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一节便是告诉我们广大教师:《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的兴趣归根结底来源于学习成就的大小。世界上没有同一片相同的叶子,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理解力、接受力、记忆力、执行力、情绪个性都不一样。不必强求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只要能让每一个人进步,便是教师的欣慰。
那么,面对一批不一样的学生每个人究竟应达到何种目标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的来源。”由此可见,我们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这里面尚且有一定要熟记的部分,有理解即可的部分,还有稍加了解便达成目标的部分。更何况浩如烟海的课外知识呢?有这么多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精挑细选,哪还有时间无聊和倦怠呢?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学会学习。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的。除了知识筛选,我们教师还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包含着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不同的能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作为重点来培养。而且他提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作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勃勃的智力生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来支撑学习。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便是我们研究的契机。所以,多学习,多研究,才能让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让我们这份工作充满智慧和力量。
(二)阅读——让教学变得深刻且灵动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教研员本来想写点听课记录,可是因为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有老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当然,我们的时间有限,而书籍无限。在读书中应有所选择。在此,《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有很中肯的建议。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
阅读真的是提升教学的最佳途径。语文名师肖培东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中说:“课堂是你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尴尬无力的教学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教学的起点,是你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培东老师也不可能在会场的5分钟就构建了《好久不见》这样深刻且灵动的作文课堂。这就如上文历史老师所言,好的课堂需要用一生去备课,而它最坚实的基础便是阅读。
(三)凝视——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自我
如果说我们认为教学不过是一份无聊的工作而已,那这一生的遗憾便就此写下。因为,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这一份工作上。剩下的时间便是睡觉和打发剩余的无聊。人生短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竟如此浑浑噩噩的过去,是否会觉得委屈且窝囊?在教书生涯的短短几年内我也产生了好几次放弃的心理,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心理太过脆弱。其实,职业倦怠是一种常态——直到我读了肖培东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老师在教书没多久,便也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产生了厌倦。甚至和他的父亲说自己不想教书了,没意思。他的父亲没有理会他,只要他好好看看自己侍弄的那块土地。一块并不怎么好的土地,却被每天精心侍弄的父亲打理得绿意盎然,这也便成了父亲的骄傲。“你就没有好好看过。要看到心,做什么事都一样道理。”好好看看,就是用心凝视,培东老师便是在这样朴素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儿童文学奖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凝视教育、凝视教学、凝视学生、凝视书本、凝视自己、凝视春夏秋冬、凝视一草一木……因为凝视与用心我们终将会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从《给教师的建议》到《教育的美好姿态》再到《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书籍真的带给我太多的智慧。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读书破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