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丨要把一本书读懂总共分几步?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房间都拥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室内架构,并和其他的房间紧密连接着。最好的书都有最精巧、睿智的架构,你必须在分析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这个架构。”
这篇文章当真拖延了很久,在做足了功课,拟好了写作大纲之后,却始终不知道如何开篇,而上周又刚好出差,行程紧凑,实在没能静下心思将它写完。
在我所经历的阅读体验中,读书真的是一件既抽象、复杂又没有程序、章法的脑力活动,想把一本书读完、读懂、读明白,当真挺难。我总是在想,如果能有一套操作指南,就像教做饭的APP告诉我该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烹饪那样,告诉我该怎么读好一本书就好了。
在读过了一些教授阅读技巧的书籍、文章之后,我对读书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经过整理、筛选,我仅保留了一些自认为重要且必要的方法,总结如下,共大家分享,也希望各位爱读书的朋友们多提意见,予以完善。
总的说来,阅读一本书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快速阅读”、“分析阅读”、“撰写书评”。“快速阅读”强调短时间内读完,“分析阅读”强调完整、深入,而“撰写书评”则看重的是客观、公正。
一、快速阅读
虽说目前唱衰实体书的声音越来越大,可每年各大出版社出的书实在不少,倾尽一生,能读完、读懂其中的一小部分好书,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气力来仔细阅读。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确定这本书大概在讲什么?这本书值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读?这两个问题就决定了快速阅读的核心就是“快”,要在有限的时间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
我的读书速度总是快不起来。仔细想想,问题就出在“逗留与倒退”上。我一直习惯“半出声”式的阅读,用这种方法读一行字的时候,会不自然的考虑语气和断句什么的,总会停顿那么几下。眼睛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倒退,甚至串行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书,真叫人昏昏入睡。
在我尝试用“手指滑动引导目光”的方式进行阅读之后,我发现速度确实比以前快了不少。强迫目光跟着手指在字里行间快速的移动,还能让我集中精力,不至于读着读着就走神了。
接下来再说说快速阅读的步骤和一些小窍门。
拿到一本书,我们会发现,可看的地方太多了,精彩的内容简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倘若这个时候胡子眉毛一把抓,那肯定是达不到“快速阅读”的目的的。大家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不妨参考以下步骤。
1、 阅读书名、序言
书名和序言往往界定了一本书的分类及这本书的主题。特别是在序言部分中,总有那么一两句话是概括全书内容的。这些信息足够用来判断兴趣取向的了。
2、 阅读出版介绍、封面文案及腰封广告
在市面上买书,通常在书皮和腰封上都会写着一大堆推荐语录。这些宣传广告,我们往往都会抛在一边,但这恰恰是一本书最好的卖点,也大体能告诉我们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
3、 目录
这就不必多说了,通过浏览目录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方便不过了。
4、 一口气读完,找到主要的篇章,总结主要篇章的大致内容
在完成这个步骤的时候,一旦遇到有问题或读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要停顿,先跳过去。因为,接下来的“分析阅读”才是你真正“打响攻坚战”的阶段。
在完成以上4个步骤之后,你基本上可以下结论判定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花功夫来读了。当然,你还需多问另外两个问题,“你会从中学到什么?”、“不值得阅读的原因是什么?”。
当我们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之后,断定这本书确实有必要花时间来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面对更尴尬的问题了——看不进去怎么办?总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说,心理暗示非常重要!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当你在阅读时,要小声的告诉自己“这是一本好书,读完后一定会从中获益的”。这样你就精神多了。只有保持住这个清醒的状态,我们才能开始做接下来的“分析阅读”,其中的各种技巧也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二、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叙述的?”、“全书涉及到哪些问题?”、“作者给出答案了吗?”。要想回答好这四个问题,就需要读者真正的去分析字词、句段、篇章,而这就需要一些技巧和引导。
1、找出、解释关键词
读书就像是读者与作者就着某个话题在进行讨论、交流。只有当你与作者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时,彼此之间才能保证对谈话内容的理解都没有出错。
然而,语言这种东西并不是百分百的可靠,尤其是在解释抽象概念的时候,比如,作者的思想。由于语言会产生歧义,你与作者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那些作者用来阐释思想的“关键词”。另外,一个词可能还有多个意思,而作者也不见得在全书重要的地方都只用这个词单一的意思。
因此,只有确保在读书过程中,你对一个关键词词义的理解与作者是一致的,才能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当然了,诗歌和文学类的作品可以不用细究这样的问题。
那么,哪些是关键词呢?
作者在文章中用的很多词其实都不重要,而当他以一些特殊的方法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这就需要你提高警惕了。还有就是读了之后,你一时无法理解的词语,包括一些专有名词、主旨句里的中心词等等。这些有特殊性的词语都很可能成为关键词。
找到这些关键词之后,我该怎么理解它们呢?
有些作者会在开篇就确定某些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这样的读书体验,我们应该经历过不少了。例如,我们在学习“数、理、化”的时候,教材上都会在每个章节的开篇来介绍重要的概念和定义。
有时候,一个关键词,在整篇文章中只有一个意思。这样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麻烦的是,同一个关键词可能会有好几个不同的意思,而作者在全篇各处都在变换使用。这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关键词的意义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作者也经常会为了避免重复而变换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关键的意思。对于这些变来变去的词语,你也要明白,它们其实是一个意思。
2、拟出全书详细的大纲
首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目录式的大纲”。
这里为了便于叙述,我要提前明确两个层面的概念。一是字面、语言层面,二是逻辑、思想层面。前者是一本书的字、词、句、段、篇、章,后者则是作者的思想。我们所要拟出的正是逻辑、思想层面的大纲,是作者逻辑的脉络、思想的框架,即作者为了能够说明其论述的正确性,是如何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
拟出这样的大纲,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细”。你必须能够透视每一个篇章、每一个论述的脉络,梳理出每个章节的小架构,进而组成整本书的大架构。
这有点像在绘制一本书的“平面图”。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房间都拥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室内架构,并和其他的房间紧密连接着。最好的书都有最精巧、睿智的架构,你必须在分析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这个架构。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解读,有一些本身架构混乱、论述逻辑不清晰的书,大可粗略的快速阅读一遍就足够了。
要如何才能拟出这样的大纲呢?
在上文中,我们将一本好书比喻成了一栋结构精良的房子。在拟大纲的过程中,我们要拆解这栋房子的每一个结构,找到构成一本书的“结构单元”,并将这本书组织、摆放这些“结构单元”的方式梳理出来。
对应前文中提到的两个层面的概念,这里所要寻找的“结构单元”也是两个层面的。关键句、重要的段落、篇章是字面、语言层面的“结构单元”。关键句的主旨、作者的论述则是逻辑、思想层面的“结构单元”。
拟大纲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找到关键句,理解关键句的主旨;找到重要的段落、篇章,分析出作者的论述,并将这些主旨与论述按照作者阐释主题的逻辑顺序组装起来。
如何找到关键句并理解句子的主旨呢?
这部分的阅读任务有点类似上一阶段找关键词并解释词义的步骤。而这里也同样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在谈主旨的关键句,不必草木皆兵。另一方面,一个关键句也可能暗含多个主旨,这就要将这些主旨全部分析出来。此外,作者时常会用多个句子表达同一个主旨,他们会像注意重复用词那样,不说同样的话。
要找到关键句,就一定要对作者的论述保持敏感。当作者开始论述、表达观点判断的时候,往往就快出现关键句了。作者会把它们放在论述的开头或是结尾,用来给出结论和判断。
叙事逻辑是作者安置关键句的套路。作者在探讨问题、描述现象或是叙述事件的时候,往往是由现象(K)、问题(W)、影响(X)、意义(Y)、原因(B)、对策(D)及一些权威信息(Q)构成的。我推荐大家使用标记法,边读边在句首标记上这些字母,就可以将这些句子对号入座了,这将有助于理清作者论述的脉络,以便做好接下来拟大纲的工作。
我们找到的那些关键词也会成为寻找关键句的指引。含有关键词的句子往往也和作者阐述的文章主题脱不开关系。
理解关键句的主旨没什么好说的,个人觉得比解释关键词要容易的多。毕竟,这已经是一句完整的话了。除了要联系上下文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判定是否已经理解关键句主旨”的标准,即“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关键句的意思”。
如何找到作者的论述并分析出逻辑、思想上的框架?
当我们找到了关键句并理解了主旨之后,我们需要将这些字面、语言及其背后的逻辑、思想串连起来,整理出作者的论述的框架和思想的脉络。
首先,寻找作者重要的论述也是需要敏感性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假设、定理、公理或是不用解释的现象,都可以作为论述的前置条件。接下来,作者很可能快要抛出他的论述了,而最终的观点、判断和结论也将渐渐浮出水面。
此外,掌握一些作者论述的套路,也能让你更好的分析出一本书逻辑、思想上德框架。比较典型的论述套路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前者是通过举一个或多个实例,从中概括一些共性的结论。后者则是通过阐述一连串的法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概念是对的。将关键句及其主旨按照这两个套路整理后,就能得到作者论述的结构了,这也是全书逻辑、思想上的框架。
用上面的方法,拟出作者论述主题的大纲及全书其他部分的大纲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作者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大纲组装在一起了。至此,如果不是专门要去查阅一些书中的细节,我们就不用再去翻书了,这样的一份详尽的大纲足以概览全书的内容了,而书中真正的精神内涵也已经为你所有,你可以真正公开宣布你对一本书的所有权了。
3、明确全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找到答案
一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解答一个或是几个问题。当作者通过精心的遣词造句,利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写完一本书之后,他当然要好好回答他在书中抛出的那些问题了。不然,一个作者又如何在读者面前体现出他的智力优势呢?
关于作者研究的问题,也有两类典型的套路。一类是“理论性问题”,例如“某件事真的存在吗?这个现象是什么样的?某件事的特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象?某件事情运行的规律是什么样的?”等等。另一类则是“实用性问题”,例如“要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呢?要达到一个理想的目的,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沿着这两个路子,你会在阅读的时候针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也就能找到作者给出的答案了。
4、用自己的话概括全书的内容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快速阅读及分析阅读的前3个步骤的话,那么你已经有能力充分掌握一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此时,用自己的语言为一本书做一个小结已不是什么难事,你已经能做到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是别人,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了。
三、撰写书评
终于到了读书的最后一步——撰写书评。
如果将读书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那么,最后的这个阶段,终于轮到读者开口发表观点了。这也是一名严肃认真的读者所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场与作者的谈话中,回应、评价对方,既是礼节也是责任。
评论一本书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公证,我们既不要盲目的崇拜作者,在还未完全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就已经将作者奉为神明。同时,也不要自轻自贱,在读懂一本书之后,怯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然了,在你开始动笔撰写书评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读完了并读懂了作者要说的话。这也是你能够与作者平起平坐探讨问题的前提。
评价一本书不需要有时效性,而且最好是能缓则缓,尤其是当你没读懂的时候,一定不要妄下定论。倘若当下还读不太懂,就先不要写书评。待隔上几日,重翻一下看过的书,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时,再动笔写书评也不迟。
撰写书评要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论述时。千万不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倾向。要记住,你读书的目的不是要赢得与作者的一场辩论赛,而是要学到你不曾知道或不曾理解的东西。如果你确实难以接受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去证明作者真的错了。
搜集证据的工作并非全无头绪。这里也有一些经典的套路,可以帮你找到作者的“硬伤”。
1、你可以试图去证明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知识存在漏洞,指出他在论述问题时没有说到的重要论据,或是本应涉及但并未提出的与主题有关的重要知识。
2、证明作者书中用来佐证论点的依据是错误的。
3、证明作者的论述是不合逻辑的,前后矛盾。
4、指出作者分析的不完整性。典型的例子是,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在后续的论述中只是涉及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给出答案。
说了这么多步骤和规则,也做了详细的解释。但如果读书的时候真要按照上面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的话,未免太麻烦了,搞不好还会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于是,根据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我总结了如下两张表格,基本上涵盖了以上全部读书法则,供大家在读书时作为阅读的指南,也希望诸位能在日后的读书中多有所得,日渐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