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投资·理财

从投资者角度看养老企业的上市故事

2017-05-23  本文已影响70人  正善真智

今年以来,公司讨论最多的议题是上市事宜。围绕该议题开展了大量的讨论,接触了多家的律所、会所和投行,方案也是几易其稿,相关的财务测算也是修改了不知道多少个版本。直到上周末的董事会才基本确定下来大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后续的工作依然很多,尤其是业务层面的工作分解与落实。

上市前后需要讲好“故事”

在讨论具体工作前,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基于大方向、大目标,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可以说是未来几年的规划,也就是所谓的“上市故事”。这个规划既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大方向和大目标,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我们未来是要上市,上市就意味着面向投资者,所以我们不能只埋头苦干,更需要抬头看路,这条路的设计需要关注投资者的喜好,满足其诉求。对于一名投资者或投资机构来说,最关心的当然是买了公司的股票能不能涨、未来分红够不够多,且股票上涨和分红能否有持续性。公司需要把投资者的这些心理诉求摸清楚,进而设计出符合其诉求的上市故事,这样无论是IPO时还是上市后,公司的股票才能卖得好,涨得多。

怎样的上市故事才更具吸引力呢?无外乎两点:一是想象空间;二是成长性。当然,题材的稀缺性也会有一定帮助,但这不是核心。对于成长性和想象空间,不只是停留在对未来的预测上,还要过往历史的业绩来验证,也就是让人相信这个故事能够实现。

如何尽可能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首先源于所在行业的大环境。公司所在的养老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巨大的行业,这方面的想象空间没有问题。即便处在一个成长性很好、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但细分领域的选择和布局也很重要,否则也有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养老的产业链很长,涉及的范围也很广,目前我们选择了机构养老为主、社区居家为辅的,市场上选择以失能失智老人为主,区域上选择以长三角为主战场,扎根后再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张。

产业链选择上,机构养老尽管是养老大行业里面较小的一块,但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是相对容易盈利的细分领域。在机构养老里面,有单纯的养老院,也有带有医疗性质的护理院、医院。从能力和竞争角度看,我们在医院领域的投资和运营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即便再过几年,也未必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在讲故事时不宜突出医疗,而是将护理院、医院都纳入到养老的大概念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做养老,医疗只是养老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家是养老大行业里面最大的一块,尽管目前盈利性较差,但想象空间很大,我们对待这一块需要考虑清楚是否纳入。如果纳入,初期可以从与机构养老协同角度来阐述,后期逐步摸索商业模式,实现自主盈利。实际上,随着长期照护险的推出,社区居家的某些业务,如护理站,已经具备盈利的可能。至于其他的老年金融、老年医药、智慧养老等衍生产业链,我们近期还无法直接参与,但这部分业务市场空间巨大,我们在未来可以通过并购和参股进入到衍生产业链,这些可作为未来讲故事的一部分。

市场选择上,当前选定失能失智的刚需老人为主,初衷是这部分刚需人群对于快速提升入住率、提升单床收费有帮助。刚需人群总体规模占比不高,相比于整个老年人的市场,想象空间相对小一些。先要牢牢抓住刚需市场,无论是品牌,还是运营能力、盈利水平,在这个市场做成NO.1;在未来的布局中,可以考虑逐步切入到健康老人的养老市场,与养老衍生产业链的布局匹配考虑,这样可以更大幅度提升想象空间。

区域上选择,当前在相对富裕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是我们当前较好的选择。这些地区的老人支付能力较强,我们在此布局的业务,相对容易获取好的盈利。等到在长三角形成一定的垄断和品牌知名度后,再逐步向周边扩张。但这个扩张的路径还是要有章法,不能给人以“只看项目不管布局”蛮目扩张的印象。首先,在江浙沪除了几大重点城市继续密集布点以外,但这些重点城市项目可遇不可求,竞争也很激烈,在其中可以布局一些标杆项目。对于江浙沪地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县级市、区县,可以作为下一步重点布局方向;江浙沪以外地区,以经济和老龄化、管理便捷为衡量标准,按照“扇形”结构逐步向外扩张,优先选择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重点关注优质项目。我们在区域布局的故事要点就是在长三角成为区域龙头,逐步在周边开始扩张,并具备进一步向外扩张乃至成为全国性养老龙头企业的能力。

怎样提高成长性及成长的可持续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成长性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说到底,股票要上涨、分红要多,本质上都要取决于业绩的增长。成长性的核心指标当然是利润,但投资者也会关心利润背后的指标,比如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同步增长,不期望仅仅通过压缩成本或投资收益获取利润;床位规模是否同步增长,入住率提升的快慢,单床收入的变化趋势等等。

成长性分为外延式扩张带来的成长性和内延式增长带来的成长性,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前者可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成长并在行业内取得较高的地位,后者是稳健的、投资相对较少、通过自身内功带来的成长。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成长都需要。

从外延式扩张的成长看,并购是最主要的手段。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有二:一是并购背后的战略意图,是进入新的地区,开拓新的市场,还是获取团队,亦或是获得技术。如果仅仅是获得单纯的规模扩张,比如床位、收入和利润,那么投资者会对这样的扩张降低评价;第二,投资者会关注公司对并购对象的整合能力,比如多久能接管运营、重新搭建团队、整合不同的文化习惯,从而使得并购后能较快提升盈利能力,如更快的提升入住率,更好的成本控制,更好的提升单床收入等;第三,并购的成本合理或者说投入产出比较高,不能以超出太多的代价来并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国际上很多大型公司都是通过并购不断做大做强的,甚至可以说大型公司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并购的路。但并购本身也有两面性,做不好则两败俱伤,1+1<2;做得好则是双赢,1+1>>2。我们首先要将现有的并购项目做好,用数据证明我们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其次,再做出清晰的并购规划,未来在何时、何地并购何类公司、背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都要比较清晰的呈现;第3,我们再描绘后面可以进一步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扩张的可能性,实现更快、更大规模的成长。

从内延式扩张的成长看,通过运营能力提升盈利是核心。在不并购新项目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新建项目和老项目挖掘潜力实现发展,最后甚至完全依赖轻资产的托管运营、品牌输出实现盈利。自主新建项目首先我们要通过现在项目的摸索,总结提炼出筛选的标准和区域布局的规划,通过数据验证我们开发新项目的能力,包括选择物业、改造周期、新项目筹建、快速提升入住率、搭建团队等,如果能有清晰而有效的物业筛选标准和渠道来源,更短的改造周期,成熟的项目筹建、搭建团队的套路,更快提升入住率、实现盈利的举措,则投资者会相信公司未来的新项目开发能力;对于老项目,则能通过不断提升或维持入住率,通过对老人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不断提升单床收入,从而跟上甚至超过成本上涨的幅度,加上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不断提升毛利率,做到老项目稳定成长;在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和运营能力后,公司将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类似于酒店管理公司的模式,通过输出品牌、输出管理,可以低风险获取咨询费、管理费以及利润分成,而公司自己的投资将很少。

投资者期望看到的上市故事

假如我们站在投资者角度,期望看到这样的上市故事:

1.面向养老行业的巨大市场,从机构养老入手,逐步延伸产业链,到产业链全覆盖;从长三角布局,逐步扩张到全国;在中国成为龙头企业或者具备成为龙头企业的潜力。

2.拥有清晰的战略和发展路径,基于该路径不断开发新建项目,形成新项目开发能力,未来可以不断开发新项目并取得成功。

3.拥有成功并购和整合其他公司的经验,具备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力。

4.以更少的投资、更快提升入住率,以更高的单床收入实现更多的单床盈利,在开发新项目的同时,老项目亦能同步保持稳定成长,形成标准化、连锁化的运营模式,未来具备通过“管理和品牌输出的轻资产模式”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5.精简而高效的总部,具备很强的战略能力、连锁化运营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