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读书笔记

2021-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夕清荷

一本回忆录,一本具有浓厚社会学气质的个人自传。深刻的自我反省,直指个人隐秘的禁区,令人敬佩的坦诚。

本书从各方面讲述了作者迪迪埃·埃里蓬与家乡的和解之路,离开家乡的人总是很难再融入自己的故乡,不仅仅是因为思想改变,还是那一份与家乡之间越来越远的隔阂形成了我们的距离感。

作者从社会学阶层视角在精神上重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

迪迪埃•埃里蓬曾经在二十岁时离开,三十年后他又回来,他说,回归过去,是一种指向心灵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包括我们主动保留的那部分自我以及我们否定的那部分自我。就在他的回归之中,他终于发现他与原生家庭的疏远,原因更多地在自己而不是他,而曾经分道扬镳的两条人生轨迹难以再次相交。他所不愿承认的,不过是“我通过我们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自己获得的成就。”直到五十岁他才明白,这些成就对于他所失去的家庭岁月来说,是如此自私,可是如果重新选择,这又是必然的结局。

历史的进程中,相对下层阶级的生活环境充满着无奈,在埃里蓬的笔下看到了一路泥泞和心酸,也看到了生命应有的生的力量。

从小的个体来说,每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轨迹。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生生不息是所有生命的着落。

挣扎着、厌烦着、学习着、焦虑着、适应着,内心要不断丰盈,学习之路要一直走下去。

回归,是贯穿全书的母题,是作者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对曾秘而不宣的心事毫不留情地自我揭露。“一方面,我成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即作者努力完成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而“一方面,我拒绝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作者上了大学之后,于原生家庭和原属阶级的割裂和近三十年的逃离之路。父亲死亡之后,既是回归之旅。

似乎每个人都在乎自己的出身,来自社会底层家庭,难免内心有意无意会有自卑感,尤其过了懵懂期后,与同学、周围有身份的人会作比较,进而学会掩饰、隐瞒、逃离原生家庭。

作者迪迪埃·埃里蓬算是幸运的,他一直按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努力改变,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家里唯有他脱离了,与父母、兄弟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社会阶级,家庭出身,种族偏见,社交壁垒,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突兀。冷酷的现实令人气馁:99%的人终其一生奋力斩杀,所能抵达的人生上限,与另外1%的人生起点尚相距甚远。

阶级分化一直存在于每个时代里,它总是出现于生活环境以及言行中,然,想让自己进入到另一个维度里,就只能不断地努力提升,不断的改变现状!

这是一本真正的以个人成长所作成的社会学反思录。

作者以阶级视角和社会学的角度思考了关于教育、家庭关系和政治等问题,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敏锐细致地观察社会,坦诚深刻地剖析自己,在逃离与和解中不断成长。

整本书关注阶级固化的问题和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那些被边缘的、处于底层却依然努力挣扎生活的人发声。作者把他被家庭和社会疏离造成的心理创伤展示出来,不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回归路上,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

作者深刻剖析了自己在跨越阶级的过程中经历过的种种挣扎与作出的努力、选择,他的家庭背景、政治宗教背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书虽薄但细致入微。

人总是要和自己和解,不停的挣扎和斗争,不断的怀疑和绝望,这只能是一场心灵的救赎与回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