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心理专题推荐集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8-06-22  本文已影响167人  木月生

彼得·圣吉:我喜欢“像树一样成长”的理念

The tree has to be the tree itself.

——Peter Senge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有一颗植物,怎样才能长得好呢?

浇水、施肥,阳光、雨露⋯⋯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它,一定很好吧。

但如果,是仙人掌呢!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想要的,才是孩子成长的出发点

有人说:爱,是孩子成长的出发点。于是以爱的名义,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保护。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别碰,小心烫到""快写作业去,做好饭叫你⋯⋯"。

这声音太熟悉了,因为过去的我是这么做。直到有一次学校组织学农活动,我问孩子给小组做了哪些贡献?孩子扭捏着不说话,等我做饭时跑过来说:"妈妈,学农时有让我们自己做饭,我不会,你教我做饭吧。"我欣然答应。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保护孩子,是教育他远离所有危险,远离危险的地方,远离危险的事情,远离危险的人。我们以为为他披荆斩棘,提供更多方便是让他前路更坦途,却忽视了他有自我经历与成长的需要。有一天,他要学会做饭,不至于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他要学会分担家务,懂得责任与担当……生活中,原本以为是安全的,转眼间就可以变得危险,我们根本无法护佑一生。

有人说: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孩子的竞争压力会更大,要有好的成绩才能赢在起跑线上。于是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急急忙忙推着孩子向前冲。

我也如此,当几乎全班同学都去上数学补习班时,我也给孩子报了,但孩子跟不上,看着许多家长陪读,我却没办法做到,于是想要停止,却有师姐告诫说:"孩子小升初考试都是䃼习班上的题目"。又硬着头皮鼓励孩子上。所幸的是:没有陪读,孩子后来自己跟上了。

今年母亲节,马云在“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演讲中说:数据时代,是我们能够让机器更像机器,让人更加懂得生活,人更像人。人不应该跟机器去争,比成绩⋯⋯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我认同马云先生所说,包括演讲过程中诠释的许多教育观点。时代在变,爱的方式也应该变:孩子不是把他修剪成我们要的盆景,不是拔苗助长,是让他成为真正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人。

想起刚刚过去的高考,隆重而特别,交通、气象、电力等部门都来护驾,家长高度重视,每年新闻版面关于"忘带准考证,交警超速驾驶赶往考场”、"长辈病重,为不影响孩子高考,隐瞒病情”等报道屡见不鲜。今年适逢暴雨交加,"考生因道路水浸让交警背过马路""有交警在暴雨中把考生送到考场并提供雨衣反遭投诉衣服弄湿"在网上传开后,有媒体质疑,中国式父母:你在以爱的名义包办孩子吗?“全民高考”现象下我们到底在培养孩子什么?有位老前辈叹息的说:"这样的孩子,都是龙子龙女呀,如果考过去也废了。中国高考,中国悲哀"。

前辈是名教师,她并不是否定高考,只是对呈现的形态深感忧心。为什么高考如此被重视,我想:这样的价值导向或许源于我们自古就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从小常听长辈说),但这样赋予某种特权或过度关注是不是孩子未来真正需要的价值观?

反观自己,孩子还有好几年参加高考,但我也是为人之母,扪心自问:于多数父母而言,相对于高考,孩子身心健康才更为重要;于孩子而言,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观引导,未来,或许价值观才是核心竞争力。而我们今天给孩子营造的,是他成长所需要的吗?

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但我们长大了成为大人,仿佛又重复着上一辈的教育方式。然而,时代在变。或许很多人如我一样没有读过"父母说明书"即上岗,真正上岗了便知道: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花期都不一样,等待既是允许也是尊重。他想要的,其实才是成长的出发点。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要做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有了孩子便牺牲了自己,以为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道,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年初,我罗列了一家人的优缺点,孩子的优缺点基本在我和他父亲身上可寻。不同的是,谁陪伴多,他被什么样的行为所吸引,以什么样的行为为榜样,完全呈现。比如我喜欢看书,孩子对课外书非常着迷。我不喜欢什么,他也不喜欢。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而这个示范者,无疑是和孩子最为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知道还是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向我们观察学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他的行为举止里大多是我们的翻版,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著名主持人、才女董卿在一次接受采访中,问到她怎样培养孩子最重要,或者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物时也这么说:"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是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董卿开始规划自己生子之后的事业发展时,一方面,她不想放弃自己继续成长的机会,不想因为孩子而变得止步不前;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变得更好。所以孩子也成了她新的动力。她说,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侯,对我有爱、有尊敬。这无疑是位智慧的母亲。

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模仿、都在看,常听人无奈的说: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孩子不听话沉迷于游戏。与其苦恼,不妨反观自己,我们是否有经常干一些言行不一致的事情?比如,我们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说:"不要玩游戏。"这样的生活矛盾无处不在,少让孩子玩游戏,我们先做好自己。我的孩子常常"监督"我,手机充完电忘拔线了,他立刻跑来"教导":"妈妈,你看你自己都没有拔线,还教我注意用电安全。"

如果孩子是脚,父母是鞋,有问题,一定先改父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一个人能革新自己,让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推己及人,使其自新,保持善良,是古人的智慧,却也是至真之理。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可以看得到,但终点是看不到的,世间无常中,先去成全自己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长,脚和鞋彼此才能舒服。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喜欢他像树一样成长,这棵树首先得是这棵树本身,他想要的,你要做的,都是自己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