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大咖的距离,就差了个“摘抄本”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维维_d991
你与大咖的距离,就差了个“摘抄本”

(一)

写完第51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点小小的失望。我的第51篇和第1篇文章相比,那“气质”,那“味道”,那“配方”一点儿也没变。

我最擅长的就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身边人的故,因为故事最好讲啊。

而论证一个突如其来的感悟,我总是想的好好的,写着写着就突然卡壳了。

把整个脑子里的储备翻了个遍,最后我只能把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套上了。

怎么脑子里没点料呢?我每次在“自圆其说”后总是懊恼地想。

(二)

从第1篇到第51篇,每次写作过程中我最“致命”的点都是素材。

我的写作素材真的少的可怜,因此我写的最多的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事。我写“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和闺蜜的友情”“学校门口的板面”。

我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匮乏的。看着我仰慕的大咖写的文里,名言警句,电影中的励志名言,伟人的故事信手拈来,我的脑海里却是空空的。

我的写作素材储备甚至比不上中学时代。那时候,每次上写作课,写文的时候各种名言警句,伟人的故事都是信手拈来。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各种各样的名人名言,古诗词句,都被分门别类地记录在一本我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小本本的封面上写着:“好词好句摘抄本”。

(三)

那时候,在老师的督促下,我们买了“好词好句”的一系列书籍,在周末背诵。

在阅读周,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一边看课外书,一边记录下名言警句和精彩段落。

在老师专门安排的摘抄课上,摘抄下自己携带的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和经典事例。

在每周一次的写作课上,我们的写作素材压根儿就不用愁。每人翻开自己的“好词好句摘抄本”,满满的都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和经典小故事。

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平时在小本本上记录下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平时从书上看到一句好的句子,立马摘抄下来。

在周末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感人肺腑的新闻,立马记录下来……

(四)

在离开学校很多年后,现在我早已遗忘了这个习惯。

可实际上,我们今天获取素材的途径更加方便。

脱离了纸质书籍,我们有“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电子书籍”……

面对这么多随手可得的素材,我们都只是匆匆地看过一眼,就放在一边了。

反正我们写文的时候,脑中没货可以找度娘啊。我们就是怀着这样一种侥幸心理的。

我在写“赵丽颖怎么从普通人蜕变成当红一线花旦”的时候,对赵丽颖在成名前的故事不是很了解。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度娘。

百度搜索框里一输入“赵丽颖的成名故事”,马上跳出了一箩筐的“赵丽颖的心酸成名故事”、“赵丽颖从灰姑娘一步步成长为励志女神”、“赵丽颖的成名之路:艰辛的打拼史”……

我们的素材来得太容易了,以至于我们把平时的积累视作可有可无了。

以前学生时代写作的时候,没有百度,没有这么多唾手可得的素材,我们却积累了比现在多得多的词汇、句子和故事。

我们要佐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列出了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失败了999次才取得了成功的例子。

我们要佐证“礼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写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那时候没有度娘,没有搜索引擎,也没有这么多的电子资料。

但我们有一本宝贵的“好词好句摘录本”。那本小本本上的素材,多的我们到毕业都用不完。

(五)

看着大咖们的文章总是特别赏心悦目。

电影台词、励志故事、名言警句总是恰到好处的贯穿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间。

浏览完整篇文章,不由心生感叹:不愧是大咖啊,又是一篇好文章!

大咖的文字功底真强:能举出这么多闻所未闻的名人轶事,能列出这么多富有哲理的励志名言,能写下这么多经典的电影台词……

其实,大咖和我们,只是差了一个素材累积的距离。

我也是时候,重新给自己备一本“好词好句摘抄本”了!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第67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