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改变学习(21):教师评价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老师实际水平有关系吗?大多数学生都会有一个最喜欢的老师,但这是基于喜好,而不是谁最能帮助自己学习吗?这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效能的评价更像是一场人气竞赛。
渴望回答这个问题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进行了彻底的回顾。除了重新分析先前报告的评论,研究人员还在评估中加入了最新的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1. 学生对老师效能的评价与其实际学到的东西之间并无关联。研究者非常清楚地说,“尽管用了超过75年的努力,目前仍尚无证据支持这一普遍的观点,即从学生评价更高的教授那里能学到更多”。
2. 先前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向联系,这很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很小(这会降低研究的可靠性)或发表偏倚,即研究人员更乐于发表积极的发现,而不是消极的发现。
3. 衡量一个人学到了多少是复杂且困难的。以至于“我们想通过简单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课程经历、教师知识等看法的问题,来衡量教授的教学效果,这似乎是不切实际的”。
貌似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现象,经常出现感性大于理性的时候。正如研究结论所示,学生对老师效能的评价与其实际学到的东西之间并无关联。
也就是说,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老师实际水平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基于喜好去给予高评价,而不思考谁最能帮助自己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效能的评价更像是一场人气竞赛。
类似特别感性的现象是我们喜欢一个老师就愿意好好学习,倘若不喜欢某个老师就消极怠工。好像我们成绩下来了就能降低这个老师的收入一样。所以说,这一行为的潜意识层面的解读是将攻击性指向这个老师。然而,客观现实是老师的工资一分钱也没少,倒是搭进了自己的成绩和前途。也就是最后攻击的是自己!
记得我们读高中时有过一个地理老师,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仅仅只是一个转业军人,传说做过军队教员。这位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温和,有着军人特色的强迫。每次发试卷或者复习资料,每人一份的复习资料就像叠的豆腐块儿,板板正正。无论有多少张试卷,每人到手的就是严丝合缝对齐、犹如刀割一样齐整的一叠。不像别的老师现场分发,事后还得自己对折存放。这老师还有一个拿手绝活就是在黑板上画地图,让人叹为观止!就这两件事,老师就赢得了我们的好感。至于教学的知识储备如何,教学成效怎样,我们这帮孩子一概不管。
基于感性做出判断即所谓“不过脑子”,不过脑子指的是没有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就做出判断。我们经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我们看到一条井绳时,勾起了曾经的创伤经历,于是先有了情绪和行为反应。比方说,惊叫一声,同时往后撤退。后来定睛一看,发现不过是一根井绳,方才拍拍胸口,放心大胆地走过去。也就是说,管理情绪的是原始脑,而管理理性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抵达原始脑的神经回路更短,所以情绪反应往往先于理性。
如果我们有了觉察,遇事就得三思而后行。不然,你有可能被你的感性判断带偏了。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说言传不如身教,或许原因也在此,父母说出的话经过理性加工,效果却不如父母的一举一动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在这里,貌似还是感性在起作用,即便苦口婆心也不行。
最后,联想到学校的评教。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采取360度评价,假如真的如研究结论所示,学生评教占比多大合适呢?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