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我的日更计划日拱一卒,未来可期

日更16/100《高手》读书笔记(五)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7人  猫饼干

接上文。

今天分享的是第四部分,决策的艺术。

书单:《决策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作者是奇普·希思,丹·希思。

一、什么是决策?

万老师在书中说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做过多少决策,讲真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觉得很不服气的?决策,不就是做选择嘛?凭什么说我没做过决策?

他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决策,是在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和平时我们所说的选择还有点不一样,它的不一样在于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一个质量好,一个质量坏,你选择了质量好的那个,这不叫决策的。

现在想想,上一次无比纠结的做选择,大概就是求学与工作吧。再往后就是过着随波逐流、按部就班的日子,让干啥干啥,没什么好做决策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也没有什么决策意识。只有有权利或掌控自己事业的人才整体做决策,一般人决策机会很少,无非就是高考择校选专业、跟谁恋爱结婚、工作选什么,因为决策机会少,人们就不太重视,也不太擅长决策。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在面临婚恋、就业问题时而不知所措,甚至草率决定。

常见的一个决策做法,叫“道德算数”,也是自己常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具体的来讲,就是,当你面临一件事情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写下做这件事的理由,右边写下不做的理由,写好之后,权衡两边的理由。如果有两个对立的理由重要性对等,就把它们都划掉,最后剩下的理由哪边多,你就选择哪边。

这个方法还是挺简单好用的,但希思兄弟又提出了另一种科学决策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是茅塞顿开。

希思兄弟总结,科学的决策分成四步:

第一步是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以前的做法是从现有的选项里选,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想你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

第二步是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不要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而是去向多人寻求一眼,对整个事情有个客观的评估。

第三步是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在这里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被短期情感所左右,而你要做的是从长远考虑。

第四步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有一定的准备。任何决策都没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为了防止出现变故,得有所准备。

文中举的例子是一个很牛掰的人,可能我们做不到那么有底气,但这套决策法教给你的是永远积极主动,绝不循规蹈矩。

二、无比纠结的心理过程。

真实的决策往往都是充满纠结的,不需要你纠结的选择就不是决策。那如何面对纠结的决策呢?

希思兄弟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1、设立反对派。每个决定都要设立反对派,也就是提出反对意见,帮你用理性战胜情感,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所以,每当你想冲动做某件事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求骂醒”!

2、]从远处旁观。希思兄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旁观技术,即“10/10/10法则”,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这个方法也很有实践意义,下次做决定的时候不妨先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站在未来看现在,或许很多选择就不用那么纠结了。要知道,实际情况可能是你连10天的计划都没有想过。

/3、考虑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尽管它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在无形中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每个决定。就像是一个灯塔,为我们指引了方向。但有时候人们会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曾经看中的是什么,所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还有几点,就不一一细说了,感觉以上这两点对于我们个人做选择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最后再加一点,就是斯多葛派哲学。以前对这一学派并不知晓,但读过文章后却发现这样的哲学思维其实早就在自己的脑海里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来看一下。

前段时间也常在朋友圈里发这样一句话,就是: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这段话的意思也与斯多葛学派里的一个心法接近,即“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意思就是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你所能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看着挺鸡汤的一句话,但这是一种智慧。

若能做到这一点,从容大度、处惊不变的大佬就是你!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