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播那些事儿

TCer 的故事 | 疫情之下的心路历程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Lilian_Lee

这一篇不谈技术传播,讲述一下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的故事。从逗留湖北,到居家隔离、远程办公。

2020 年,我也计划邀请一些同行与朋友分享一下他们与技术传播的故事,他们可能教育背景不同、具体专业不同,现在从事的实际工作也不同,以期给更多想进入技术传播这一行业的小伙伴一些参考和指引。

宅家一月有余,远程办公也已五周。期间的北京下过几场雪,后来飘过雨,而今已渐暖春风拂面。

疫情爆发初期的日子里,临窗而立,寻寻觅觅,无人踪影,冷冷清清,只觉安安静静寂寂。家家关门闭户,没有了走亲访友,没有了热闹的街市,偶尔遇到个人,也彼此戴着口罩,尽可能地敬而远之。

一个月之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窗外行人渐显,遛狗的,跑步的,采购回来的,喷洒消毒水的。当然,大家都戴着口罩。超市入口处,依然需要测体温;小区大门处,依然有工作人员做筛查登记。居家办公时,依然是备好物资,一周或两周不出门。

这场始于 2020 年春节前夕的新型冠状病毒,让庚子鼠年的春节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春节,让每一个亲历这场疫情的人印象深刻,让鼠年的开端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湖北在春节前有过短暂交集,这个交集也让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最开始的担忧、顾虑、紧张,逐渐过渡到谨慎、感恩、平和。

来去匆匆

老公是湖北随州人,我是山东人,2020 年的春节我们计划去湖北过年,于是提前买好了 1 月 21 日农历腊月二十七的高铁票。

临行前的那几天,我从新闻里了解到的武汉疫情信息让我隐隐担忧,担心春节过后返京时会变得很严重。我甚至曾小心地给老公提议,要不要考虑不回家过年了。也闪过或许可以回山东过年的念头,但很快就放弃了,毕竟也没买票。

高铁的出发时间是 21 日凌晨。20 日中午,我和同事去公司园区的一些店里逛了下,想买几个 N95 口罩,711 和全家便利店都没有,只在 MUMUSO 买了些一次性口罩,类似外科口罩那种。

下班后,回家收拾好行李,把所有的口罩存货都归到一起放在了随行的背包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防雾霾的 3M 口罩,之前为北京雾霾准备的,过去的一年里用得上的时候倒是比较少。

一切收拾妥当,我们拉着两个大行李箱坐地铁去北京西站。出家门前,就都戴上了口罩,谨慎起见,里面一层一次性的,外面一层 3M 的。

2020.01.20 晚 · 摄于北京西站

就这样,全程戴着,一直到随州家里,除了火车站过安检要求摘一下口罩之外。结果就是,到家前已勒得耳根子疼、脸疼,顺带感觉整个头都勒疼了。

1 月 21 日 · 腊月二十七

21 日清晨,天还没亮,飘着细雨,我们抵达了武汉站,然后去汉口站转车去随州。期间,一共在武汉逗留了两个小时。

从武汉站出来,叫了辆滴滴去汉口站,发现司机都没戴口罩,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很是惊讶,毕竟汉口站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也就一公里左右。进站过程中,发现很多火车站工作人员也没戴口罩,乘客们有戴的,有没戴的。一方面觉得他们心真大,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担忧。

候车室里人还是挺多的,有的乘客在吃泡面,有的在喝水,有的在吃零食。而我和老公从出门前就决定,途中尽量不吃东西,然后就真的全程没吃没喝,毕竟手会接触很多东西难以保证卫生,食物也会暴露在人多的环境中。不过还好,两段火车都是高铁,一共也没几个小时。

途中最难受的是戴口罩带来的苦恼和疼痛不适感,尤其是那个 3M 的,挂耳的松紧带很紧,而我的耳朵又比较软,于是很容易出现这么一幕:刚刚挂到耳朵上,带子自己就滑下来了,耳朵那点儿软骨挡不住带子。同样的口罩,老公带着就不会滑下来,虽然也比较勒。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只有自己的耳朵会这样,也是哭笑不得,只能接着戴,它滑下来,我就戴上,再滑下来,再戴上,或者索性手动捂住耳朵处的带子,偶尔会找到那么一个平衡,可以让带子乖乖地在耳朵上待一段时间。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和对周遭环境的担忧,我们在 iPad 上看了几集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新世界》。转移注意力之后,不会感觉那么煎熬了,时间也过得快了一些。

2020.01.21 上午 · 摄于随州南站

抵达随州南站后,公公来车站把我们接回了家。到家摘下口罩的那一刻,感觉能自由地呼吸实在是太幸福了。下午,我们休息了一下,补了个觉,又关注了下疫情信息。

晚饭后,帮着一起准备过年的吃食,有炸圆子、炸三鲜、炸麻叶。我们主要是帮着一起搓圆子,也就是用手团成一个个圆圆的小丸子,这丸子的主要食材是一种当地的豆子。

2020.01.21 晚 · 摄于随州家里

三鲜和圆子大概是随州习俗里特有的,山东我家春节时偶尔也做炸丸子,但跟随州炸圆子的用料完全不同。

1 月 22 日 · 腊月二十八

22 日,早晨醒来后便密切关注疫情信息,越看越担忧,甚至有点儿后悔没坚持自己的想法留在北京。

离京前,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就我自己一人在北京过年,长辈们可能会感到失落,自己也会略孤单,而且节后老公要回京,我也避免不了跟他密切接触。后来看,没想到会有封城这一举措。

家里长辈也会从新闻上关注疫情信息,但并不是很在意,总觉得没事儿,依然会不做任何防护地去菜市场买菜、购置年货。我们只好尽量反复劝说,让他们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真可谓是「长辈不急晚辈急」

家里没有口罩存货,虽然我们从北京带回一些口罩,但还是想再买一些医用外科口罩和 N95 口罩。于是,午饭后,我和老公乘坐公交去逛了随州市的几个药店,大部分药店口罩已脱销,最后还是买到了一盒 50 个装的医用外科口罩,6 个白色黄带的 N95 口罩。往返的公交车上,我俩依然是戴了两层口罩,其他乘客戴口罩的很少,显得我俩还有点儿奇怪,公交车还路过了随州市疾控中心。

碰巧的是,从下午买口罩过程中开始,老公有点儿腹泻,当晚我也腹泻,虽然只是轻微的,但在当时那个背景下也不禁想:可别是啥前期症状。还好,第二天一早我俩就都好了。

家里依然如常地会有邻里串门,这样让我们很担忧。临近过年,很快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陆续回来,其中就有一些在武汉工作的。我们不知道家里人跟哪些人接触过,那些人也可能不知道他们接触的人是否感染,这种「不可控的已知风险让人紧张」

买口罩回来,我们继续劝说,终于成功地说服公公婆婆明天起关门闭户,如有外出必须戴口罩。

晚上,继续关注疫情,我跟老公说,有点儿想回北京。当时担心年后变得特别严重,返程高峰途中感染风险大,或者无法正常返京上班,即便可以远程办公,随州家里也比较冷,而北京的地暖屋更舒适一些。

我们俩很快达成了一致,而且老公还表示有点儿后悔当初没听我的提议留在北京过年。

接下来就是商定何时回京,我的想法是越早越好,老公稍有些犹豫,考虑在家吃完“年饭”再走,毕竟已经回来了。在随州家里,“年饭”指的是除夕那天的早饭,是过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一顿饭。

然后,老公去跟公公婆婆沟通了,回来告诉我说,第二天就回京,不在家吃年饭了。

1 月 23 日 · 腊月二十九

返京。23 日起,家里已关起大门,不再走动。我们早早地起了床,想着吃完饭早点儿收拾行李。

带回来的两个大行李箱里,其中一个是空的,主要是用来从家里带东西的。毕竟不能像往常一样在家过年了,婆婆想让我们尽可能地多带点儿。装了满满一箱,有些实在装不下,只能狠心放弃了。

即便这样,箱子里的东西也可谓种类繁多,有家里做的腊肠、土鸡肉、土鸡蛋、牛肉、猪肉、猪排骨、腌制的鱼块、食用油、炸三鲜、炸圆子、麻叶,还有泡泡青(随州当地特有的一种墨绿色叶菜)等。

在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心绪有一些微妙的波动,疫情带来的顾虑让我无法像往年一样沉浸在收罗各种食物的欢乐中,而是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上。

一切收拾妥当后,公公开车送我们去了火车站,一行三人全程戴着口罩。出发前,婆婆送到大门口,我们嘱咐她赶紧回家关好门。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随州的疫情变得严重。自腊月二十九那天之后,公公婆婆也没再出门。还好,家里置办了充足的年货,各种肉类蔬菜充足,而且院子里还有个小菜园,里面长着各种绿叶菜,足够公婆两人吃很长一段时间了。

老公说,此次回家待的时间虽然短,不过也算有两个收获:一是说服了长辈关门闭户,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是给家里留了半盒 25 个医用外科口罩。

在回京的高铁上,妹妹发了几张山东“花糕”的照片到家庭群,那是我家的年味儿。花糕是一种用大红枣和小麦面粉做的面食,每年过年,我妈都会做几个花糕和一些枣卷儿。只是今年花糕的造型与以往有些不同,都还挺好看。妹妹说,她教妈妈在抖音上搜索,学习尝试了些新花样儿。

2020.01.23 下午 · 妹妹摄于山东家里

晚上 8 点多,我们顺利到达北京西站,然后乘坐提前预约的滴滴回到了居住的小区。滴滴师傅是个东北人,说今年不回家过年了,因为过年期间拉活儿比平时赚得多一些,想多赚点儿,等年后再回家跟家人团聚。

居家隔离

回京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大采购,然后很自觉地在家自我隔离。

1 月 24 日,大年三十,第一次过只有两个人的除夕。随州家里会比较隆重地过除夕,早晨早起吃一顿比较隆重的年饭。而在山东我家,通常是除夕下午才显隆重,因为午饭后就要尽快开始准备包饺子。小时候,我主要帮着擀饺子皮;长大后,则主要帮着包饺子。

早饭后,我们戴好口罩,拿着提前写好的购物清单,去小区附近的超市进行了一次大采购。虽然从家里带来了很多食材,但还是需要买些蔬菜、水果、生活用品,还有消毒液。

因为没有买菜专用的小拉车,我们就拉着大大的行李箱去超市采购。事实证明,拿行李箱去大采购还是蛮明智的,装得比小拉车还多。

唯一的小问题就是采购回来进小区时,居委会工作人员会询问我们从哪里回来的,需要先解释几句才可以进,因为他们对拉行李箱买菜有几分怀疑和诧异。后来的几次采购,我们也都是用的行李箱,也都是要解释几句。

采购回到家,洗过手摘掉口罩后,我把各种食材和物品从行李箱拿出来,谨慎地用稀释过的 84 消毒液对行李箱、各种食品的外包装、鞋子、门把手、钥匙、手机等一一进行喷洒消毒。这样一通操作后,心理上仿佛会得到一丝安慰。

除夕下午,老公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我则为年夜饭做准备。第一次两个人的年夜饭,有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炖排骨、蒸三鲜、煎鱼块、香芹炒腊肠、凉拌莴笋叶,还有黄桃汁。其中,带汤的炖排骨直接没盛到碗里,而是直接把锅放在电陶炉上,这样可以涮一些泡泡青。

2020.01.24 晚 · 除夕夜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央视春晚,我心里略有几分凝重,一种糅合了春节欢愉和疫情忧虑的复杂状态。就在春晚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随州封城了。

2020.01.24 晚 · 两个人的年夜饭

我甚至想过,万一我们在往返随州的途中因某个环节的疏漏感染了新冠肺炎,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还有很多想要去做的事。回想往返途中,我们全程戴着口罩,但进站安检处毕竟让摘下来几秒钟,而且也接触了火车站的扶梯、洗手间,火车座位上的小桌板等。所以,心里还是难免担心,像是在等待命运的裁决。

居家隔离的头几天里,我和老公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很默契地摸一下对方的额头,看是否有发热。确认正常之后,就安心一些,也心存感恩。紧接着,就是刷疫情信息,总会关注下随州和山东的情况。

后来查到我们返京乘坐的高铁上有确诊病例,还好不是同一车厢,而且那位患者没坐到北京。大概因为是从湖北返京的,我们也接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多个电话,询问身体状况。

1 月 28 日起,自己也在“央视频” App 上偶尔“监工”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监工们给工地上的各种设备取了可爱的名字,如小叉车“叉酱”,挖掘机“小黄”,超小型单人挖掘机“小小黄”。室外行人稀少,而网友们在直播画面下的活跃互动留言让人感觉还是有很多人在的。

这段时间里,午饭和晚饭时间,我们看完了电视剧《新世界》和《硅谷》第三季。发现看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里的忧虑,沉浸在剧情里,就无暇胡思乱想了,心情也会很开朗。

2 月 7 日,海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开了解除医学观察证明,有种“刑满释放”的感觉。后来,小区物业又上门核查居住情况,并发了小区出入证。

远程办公

2 月 3 日起,我们公司正式开始了全员远程办公。

在这之前,我也就连续远程办公过两天。不过公司已有多年远程办公经验,各种远程办公设备也比较健全,如 GitHub、Zoom、Slack、Confluence、JIRA 等。

在方便的协作、沟通与会议下,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居家的远程办公,自觉办公效率挺高,而且远程办公比在公司办公更加忙碌。

我们一般不点外卖,远程办公期间需要自己做饭。通常,早餐是前一天晚上提前预约煮好的杂粮粥或烤面包片、鸡蛋或酸奶或牛奶、水果、坚果。早餐后,会用电饭煲预约煮上米饭,中午做两到三个快手菜。晚餐就比较简单了,一般是煮面条,里面加上六个从家里带来的炸丸子、两个荷包蛋,再加一些绿叶菜或白菜叶、胡萝卜等。下午四五点钟,有时会吃点儿水果,或者晚饭时吃,如香蕉、脐橙。

3 月 2 日,我们部门还解锁了两个小时的“云团建”:开着 Zoom 视频,一边在“唱吧”里 K 歌,一边在“玩吧”里你画我猜。除了偶尔的网络卡顿,总体体验挺不错。只是在云团建结束的前一分钟,我的手机电量耗尽自动关机了……

近来,北京已下过春雨,盼能早日摘下口罩,任春风徐来,赏烂漫花开。

-END-

猜你想读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 Technical Writer?
技术文档诞生记 | 完整的技术写作流程是怎样的?
Technical Writer 可提供的交付物有哪些?
Write the Docs:连接技术文档人的全球社区,附海量学习资源
GitHub + Markdown 的新轻型技术写作模式速览
GitHub + Markdown 的技术文档方案深度解析
Technical Writer 日常工作中好用的小工具
技术传播人士应该知道的色彩搭配常识
如何使用颜色来提高技术文档的可读性?
Technical Writer 如何 Review 技术文档?| 重细节+全局观
技术翻译需要有 Technical Writer 的 sense
深度解析关于技术翻译的六个认知误区
如何让你的内容输出更加专业更有设计感?
书单 | 有哪些技术传播从业者必知必看的书籍?
有哪些适合技术传播从业者关注的优质博客?(一)
有哪些适合技术传播从业者关注的优质博客?(二)
行业动态 | 国内有哪些高校开设了技术传播或技术写作课程?
IEEE ProComm 2019 国际传播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有哪些精彩分享?
行业动态 | 2019 中国技术传播论坛上,大家都在谈论什么?
优质免费资源推荐 | 9 期技术写作短视频教程带你从入门到进阶
经验分享 | 来自 11 位 Technical Writer 前辈的职业发展建议(上篇)
经验分享 | 来自 11 位 Technical Writer 前辈的职业发展建议(下篇)
Technical Writer 想参与开源项目为文档做贡献,需提前掌握哪些知识?
Technical Writer 如何参与开源项目的文档,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技术传播沙龙精彩分享 | 高校老师与行业大牛谈“互联网技术写作”
经验分享 | 对用户文档进行伤筋动骨式的重构是怎样一种体验?
英语技术文档的标题到底该大写还是小写?
不同阶段如何应对 Technical Writer 的职业顾虑或烦恼?
如何使用正则表达式批量添加和删除字符?
英语技术文档中如何正确使用时态?
英语技术文档中如何正确使用人称?
英语技术文档中如何正确使用无序列表和有序列表?
Markdown:写技术文档、个人博客和读书笔记都很好用的轻量级标记语言
如何为 Markdown 文件自动生成目录?
技术写作实例解析 | 简洁即是美
两分钟趣味解读 Technical Writer
若脱离理解,直译得再正确又有何意?
技术文档翻译实例解析:始于翻译,经于沟通,终于易用
优质译文不应止于正确,还要 Well-Organized
Technical Writer 处理技术文档时,如何避免内容理解问题?
Technical Writer 需要 Technical 到会写代码吗?
如何利用 GitHub Pages 和 Hugo 轻松搭建个人博客?
写在入职技术型创业公司 PingCAP 一个月之后
揭秘 Technical Writer 的工作环境 | 加入 PingCAP 五个月的员工体验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