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不算太晚,我们都还有机会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在大学时代晚自习喜欢去有选修课的阶梯教室学习,可以学习,也可以在无聊的时候听听选修课老师的授课。记得一次遇到了一个高谈阔论的哲学老师,讲萨特的哲学,对比讲他人即地狱的由来,那天晚上我没怎么看书,光听老师在讲台上白话了,听得入迷。那时候知道了萨特、哈耶克、汉娜阿伦特的大名。
不过,今天想要谈的是萨特创作于1944年的剧本《禁闭》。
这出著名的哲学剧只有短短一幕。
萨特在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狱。名句”他人即地狱“正是出自《禁闭》。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
三个自知下了地狱的罪人,被先后领进一个没有镜子的房间。屋内没有刑具,也没有恶鬼或审判者,只是摆放着一些俗气过时的家具。他们被告知将永远留在这个房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通过谈话了解彼此,并最终得出了“他人即地狱”的结论。
《禁闭》最初会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那句广为流传的“他人即地狱”。
我想知道作者本人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个概念的。另外则是对“三人共处一室即可构成地狱”的设定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三个人会下地狱?又是如何成为彼此痛苦的根源?
读完后我认为作者不仅成功回答了我上述的问题,也成功地说服了我。萨特的地狱显然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想象有天壤之别。但读完后你会发现,身处其中的痛苦和绝望不差分毫。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我认为它都很值得一读。
在翻看了很多书评和剧评后,我发现大家对《禁闭》的理解似乎大都停留在这部作品所描绘的黑暗与痛苦之中。但我认为“绝望”却并不是萨特最终要传递的信息。而“他人即地狱”这个说法也不并是在鼓励大家通过逃避他人来规避灾祸。
《禁闭》是一出哲学剧,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具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萨特的理论,那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所谓人性,并不会先于人的行动而存在。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不断面对艰难抉择时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而这些行动也终将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萨特在其撰写的文章“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提到,他所推崇的存在主义并非在刻意强调现实的阴暗面,而是试图鼓励大家在认清现实的荒诞后去突破那些本不存在的条条框框,勇敢地做自己。
回到故事本身,虽然主人公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人即地狱“,但实际上读者不难发现,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真正造就这地狱一般痛苦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们自己。
《禁闭》最深的绝望在于起点即终点。三个主人公在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死去了。无论他们是否后悔,都永远不会有改过或救赎的机会。
然而身为观众的我们还活着。
我理解萨特真正想说的是:只要活着就不算太晚,我们都还有机会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