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2018-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Dorathy宋北北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参加了全国Epoch非虚拟写作十强决赛。《人物》杂志这样描述整个过程——“80分钟时间里,10位大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故事。有人关心全世界只剩3只的孤独斑鳖,有人聚焦快手镜头后普通人的荒诞生活,有人写“形婚”家庭小心维持的幸福,有人探索矿工诗人的苦乐……”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或许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我的视角里,这一切都褪去旁人附加的传奇色彩,你接触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真实的生活和纯粹的思考。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认识了涂雨清,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很可爱的一个女孩儿。在她笔下,那位叫作陈汉强的中年男子在没有雪的家乡扮演着“圣诞老人”,没有孩子的他却执着为所有的孩子保存甜蜜的梦想,在香港那样一个快速的城市,为了生计奔波的人并没有丧失热爱,而是保持着童心的生命力。听故事的时候你能看到所有人的眼里都涌动着,情绪的暗流里,向往的生活在闪闪发光。

以及,这次比赛中,吴呈杰选手让人感动。2014年江苏省高考的理科状元,那位曾经被记者劝退而放弃报考新闻专业,投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焦点人物。他在闲聊中笑谈“从前被记者坑过,以后想做个不坑人的记者。”

所以他跳出成功学的魔障,完成了绕回式的抉择,一支笔写尽边缘动物的百年孤独。最终的首奖没有悬念,不得不说,他天生适合新闻。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像他一样的人,少之又少。

设想,你放下曾经最喜欢的杂志,跳脱出最舒适的状态,以一种笨拙的姿态试图迈入金融风云之中;

或许,你因为环境与趋势错失成为医生的机遇,在十年后某个深夜蹲坐在一盏微黄之下,瞳孔周边的红血丝煎熬于明天截止的程序;

也有时候,你幻想过自己是个歌手,一首老歌能唱进所有人的心里,最后的结局定格在你迈入保险行业操着沙哑声线,却再勾勒不出温柔的句子。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很多时候越长大就会发现,自己的差异在慢慢地消磨,逐渐过上与周围人同质性的生活。

这种“背道而驰”是一种普适现象。在24小时限时采访写作的环节,我有幸接触到曾经《新京报》的著名时评人——潘采夫老师,现在他已经退出媒体行业,转而成为小猪短租的副总裁。很多人叹息于潘采夫的告别,认为这彰示着传媒界无可挽回的没落,更多人则关注一位媒体人的如何把握时机、成功转型,在人口红利的空余效应中放歌于共享经济的春天。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自己的“失落感”,对于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足。知识分子创业的弊病,往往在于预先留好退路,缺少将事情做到极致的体验。潘采夫曾经在天涯论坛上写过一篇《致所有与理想死磕的人》,谈到人生道路上,遍地都是烂尾楼,将让自己舒服立为每天的第一任务,其实心里为根本不去做而自卑。由此,对各种特想不开的死磕型人才敬重有加。

谈到好友阿乙,7、8年前两人起点一样,潘采夫喜欢开一些玩笑调侃好友看书不到20本,后来阿乙每每喝酒之时虽不缺席,但却坚持在酒桌旁看书。如今目睹阿乙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常常自愧追不上用生命投入的人。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各种顽固的人在,他们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冲击着内心火焰的“燃点”。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内心的感动与向往是无法掩盖的,仿若看到那些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在闪闪发光。

在描述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时,潘采夫陷入了九十年代的回忆之中。在即将被吞没却不自知未来的日子里,肆意交互观点、自由释放理想的年轻人们集聚在只有十几平米的空间,他们不问出处,阿丁阿乙还有诸多好友,或是麻醉医生、一方片警,或是卖货界的文学天才,一时之间在媒体行业乍起。那样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

生活在同样混沌空气中的我们,渴望有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呼吸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所以很多人放弃挣扎的选择,望着内心的愿望裹挟而去。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坚持的人们依然存在着。他们向我们证明着,你只是害怕选择。

不如就给自己一个机会。

因为我们都需要在充满限制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活得满足。

ps:见到了《GQ》的曾鸣老师,《冰点》的赵涵漠老师和《人物》杂志最喜欢的张寒老师,做梦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