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微影评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7人  eaa5f6f971d1

Dec

【微影评】《黑潮》(Malcolm X)以后对Spike Lee 还是有些期待,但他多年没有拍出过硬的作品。新片《黑人党徒》(BlackkKlansman) 还是令人失望,还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电影拍成政治宣传片?

电影说的是七十年代初一个黑人和犹太人警察搭档,打入3K党内部调查的故事。彼时美国种族矛盾深刻,3K党大行其道,黑人民权运动余温未绝。虽然剧情应该是好看的,但看着看着突然乱入川普的竞选口号(图2,3,4,5),还是令人错愕:这反川主义未免太赤果果了吧?

果然,电影已川普演讲和他上台后的极右翼种族主义骚乱结尾,实属败笔。

文艺的魅力不在直陈政治,在于发人深省,顿悟中获得启发。电影如果只是为了控诉,就必然上不了层次。

况且这部电影的音乐.... 胡粘乱贴,音画失和,简直就是半成品都不到的水准。斯派克·李难道耳朵也浑浊了?

《威慑与恐吓》

【微影评】《威慑与恐吓》,911后美国独立新闻机构穷追不舍美国政府入侵伊拉克的阴谋。电影拍的比《聚焦》差太多,不过老新闻人的一句话还是可以用在今天的:

“When anyone said anything, ask the question: is it true?”

人言必疑 —-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精神。

22 July

【微影评】2011年7月22日,挪威爆发同时发生的两起恐怖袭击事件,杀手一个人在奥斯陆政府大楼制造爆炸,同时在于特岛对在那里夏令营的中学生大开杀戒。事件中77人丧生,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

七年之后挪威人拍出了基于真实事件的《7月22日》,重现恐袭过程和之后的aftermath. 片子前1/3节奏相当抓人,后面拖拖沓沓落入了人道主义治愈系窠臼,并无太多亮点。

就是电影前三分之一所展现的恐袭事件本身,已经令人感到相当不安。极右杀手的冷酷残忍、抱持其“信念”的坚决、庭审中的纳粹礼、整个杀人和受审过程中的从容…… 一切都令人齿寒,而人道和人性又显得如此脆弱。

剧末结局是政治正确的:被残害的青年最终在道义上战胜了即将在囚室里孤独终老的杀人魔王,但722惨案在挪威甚至欧洲人的记忆中都是挥之不去的。杀手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为欧洲而战,看《7月22日》你也会问:“欧洲,你到底是怎么了?”

BTW,最后一张图是真实的杀手,秃头方脸,眼神冷酷。而电影中杀手的选角不过,过于帅了。

Nov

《巴斯克·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微影评】西部,是美国人的精神家园,但没想到多少波的西部片之后,科恩兄弟还能在西部题材上玩出这样的新鲜意思。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六部短片的集子,每个故事都是关于西部的某个侧面:匪盗江湖,枪口正义,流浪艺人,西进运动,淘金热潮 ..... 西部的历史以民谣、歌唱、口述的方式在科恩的电影中缓缓展开,充满荒诞和反讽。

然而电影又是高度哲理化的。抛开西部,它叙述的是人在命运面前的盲目无助 —- 再牛逼的牛仔也有更牛逼的牛仔将其干掉,再强烈的希望也会有更强烈的未知力量将其摧毁。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的那个黄雀,是命运,也是死神。

科恩的黑色幽默在这里已入化境,我们已经不能用黑幽来理解这部电影。科恩兄弟如今带来的,已是关于美国精神和人性之恶的暗黑沉思。

最近很长时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对于科恩兄弟,只能说,不得不服。

Oct:

编剧工坊

八两金

LBJ

【微影评】几乎可以确定地说,文艺是简化历史和政治的最好手段。美国历史上的林登·约翰逊总统一直是个具争议的人物:他一方面在肯尼迪遇刺后临危受命,推进了《民权法案》的立法;另一方面也被视为后来越战升级的元凶,在青年运动眼中是个恶魔般的存在。

可惜的是,电影LBJ只说了前半段,局限于复刻肯尼迪遇刺危机这个事件,展现摆设一样的副总统如何独掌乱局,一个保守的南方政客在道德力量的感化下,如何摇身一变继承肯尼迪的衣钵。

道德的力量也许暂时能融化政治偏见和党派之争的坚冰,但不可能是历史的主要动因。所以电影这种简单的英雄主义视角,其实是难以自圆其说,更无法呈现人物和政治的复杂性。

一部平庸的政治传记电影,只可惜了伍迪·哈里森的表演,此人人到中老年,演戏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 —- 他应该是已经能走出《天生杀人狂》时代的那个自我了。

Landfill Harmonica

【微影评】巴拉圭巨大的垃圾场,以捡垃圾为生的穷苦村民;一名自愿教穷孩子音乐的老师,一帮买不起乐器的穷孩子;几个好手艺的大叔,用破铜烂铁制作的粗糙乐器,孩子们的日夜练习,垃圾场乐队终于奏出的音质奇怪却分外感人的《欢乐颂》;从小镇到国际舞台的一次次并不悦耳的演出,支持他们的摇滚明星,越来越多的掌声,越来越多的关注,孩子们的笑容,音乐老师在舞台上说出的这段话:

“文化是人最根本的需求,音乐可以改变人生。即使我们生活在最糟糕的条件下,我们也不会停止梦想。一无所有,并不是一无所为的借口。”

—- 纪录片《垃圾场仙乐队》(Landmark Harmonica)

昆西四季

五到九

Florida Project

【微影评】The Florida Project 片名译作《佛罗里达乐园》,有点反讽的意思,但还是原文直译的“佛罗里达项目”更准确,因为故事发生在迪士尼乐园旁的那些穷人寄居的住宅区和汽车旅馆,都是些“项目”。

和《月光男孩》、《美国甜心》很像,《佛罗里达乐园》叙述孩子眼里的世事艰辛,有浓烈的个人化独立电影味道。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故事的视角是五六岁的女孩,而所谓生活的艰辛,也只是些单亲妈妈不得不卖春谋生的故事。

但最令人喜欢的,不是小女孩令人称奇的表演,而是整部电影那些古怪的鲜艳颜色。在这些“项目”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大色块,连汽车旅馆也刷成浅紫色。这些迪斯尼带动下的“乐园色”,没有王子公主的梦幻感,只有硬邦邦生活的廉价感。于是当穷孩子奔跑在欢乐热闹的迪斯尼乐园里时,格外有一种反差的打动力,居然有点像前段刚评论过的贾樟柯的《世界》。

迷镇凶案

【微影评】才发现《迷镇凶案》似乎在国内公映过,估计没什么票房也没什么人议论。一个五十年代美国小镇上的杀妻骗保故事,难以在这里引起什么共鸣。

执笔编剧的科恩兄弟,还是写他们擅长的贪婪与愚蠢结伴而行的连环凶案。这部片几乎就是《冰血暴》的翻版:在那些弥漫着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偏僻小镇上,总是上演人性之恶的荒谬命案。

但《迷镇》又有两点不同:凶案隔壁发生的与剧情无关的种族冲突,强化了社会背景的设定和对白人世界的批判;孩子的视角则植入更强的善恶对立,催生观众的移情。

剧本的确是有相当的用心,马特·达蒙和孩子演员诺拉·尤佩的表演均属上乘,只可惜导演功力较逊,没能把剧本的张力充分释放出来,感觉总是有哪里不对。

为啥会这样?因为导演是那位老帅哥,乔治·克鲁尼。[惊讶]

Sept:

【微影评】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一无所有地走向生命的终结,除了回忆。但“回忆”是件靠谱的事吗?《衍生玛约莉》讲述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太太,几乎丧失了全部记忆,而生活里突然走进来逝去的亲人,一点点唤起那些沉睡的记忆,也让她从重压多年的感情纠葛中获得了解放。

可是,可是,几个走进她生活的亲人,无非是人工智能再造出来的机器人。

这原来是部科幻片啊!最终也许拯救人类的,也还得是AI吧?

喜欢这部改编自话剧的电影,因为它敢于继续像一部话剧,不屑于运用任何特技,更不想交代这些AI人的来历。电影就是通篇几个人在那里叨逼叨叨逼叨,叨叨中自然就有了文字的功底和魅力。记下来的一段台词是这样的:

When you remember something,

You remember the memory.

You remember the last time you remembered it, not the source.

It’s like photocopies of photocopies.

At the end it will blur.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