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能不能和平相处?是谁又刺痛了谁?
有些抑郁症患者伴有“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等标签,他们追求对自身的高要求,并且用同样的期许等待世界和他人的温柔以待,又或是太过于对世界的冷漠而失望,继而不再有期许。
曾经在网络上投稿了一篇以“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只是极力地想让更多的人来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但是不可避免流露出的这些低落、孤冷似乎不可名状地刺痛了那些现实主义者的眼,虽然也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共鸣与支持,但也同时遭到了不少嘲讽与不屑。
在那些评论里,多数可以看到这些词汇,比如:无病呻吟、矫情、太闲、承受能力低下、遇事太少、不够成熟、众人皆醉你独醒……
功利的世界里,满是对失败和柔弱的鄙夷
大到霸权主义横行的世界格局,小到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人人力争上游,我们似乎习惯了奋斗,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看作金科玉律,视失败和柔弱视为耻辱。企业总期盼着员工每天激情四溢,狼性工作,却忘了我们本身而为人,工作只是为了生活更为美好…… 员工的低落与挫败只能藏匿在仅自己可见的分组空间里,而在每一个人面前假装鸡血满满,永不言败。
有人说,成熟即是永远不会去抱怨。是的,也许没错。
抱怨即将责任强加在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身上,我们当然不该抱怨。
可是,难道为自身无法实现理想的悲伤,为无法获取的理解而叹息,这些向世界发出的微弱求救信号就该被冠以负能量的罪名判处被屏蔽或者被攻击的刑罚吗?只因为他们是少数群体?只因为世界不需要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负能量?
对理想主义的嘲讽,对功利主义的崇拜,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退步?
不同声音和情感的抒发似乎已经被极端的现实主义者看作为弱者的行为,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文学作品也不该存在?如果我们只需要所谓积极正面的标语和行动,是不是又回到了“大字报”的年代,人人带上鲜红的战斗袖章,把那些所谓矫情、柔弱的、自怨自艾的理想主义们钉上十字架?现代社会难道容不得再有像鲁迅这样的战士向世界呐喊,只因TA没有鲁迅那样有力量?
在冰冷的商业环境和日渐淡漠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已经成为被消费主义奴役的机器而不自知,却无法面对人性的柔弱,这究竟是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对我们的改变,还是我们自身甘愿沦为欲望的奴隶?
究竟是谁刺痛了谁?
生存面前没有理想。这确实是残酷的现实。
然而理想主义者并非丝毫没有现实的一面,反而是因为看得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会叹息自身力量的弱小;当然,一味地自怨自艾而不采取任何主观行动的,在本人看来也是不可取的消极的理想主义。
同样地,一个被刺痛的现实主义者,难道不是因为被尖锐地、直接地揭示其现实的铠甲下仍有一颗难以追求理想却自欺欺人的内心,才会大为恼怒而极力捍卫自己为现实妥协的理由。
那么到底又是谁刺痛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