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民的歌谣
最近准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于是拿了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参照,整书速阅一遍后准备每一个章节深度学习。我这个人看书有个毛病,急功近利,不愿重复看,于是就想着按照自己的方式梳理一遍,如果哪位朋友有缘看见也能互相交流,何乐而不为。
第一章从上古说起 ,谈及上古,必知原始歌谣,然后是诗,诗是歌谣的演变,是语言的偶然。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有《宋书》的史学家沈约曾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大概意思是说“歌舞的兴起,自人类之初就有。”那时的人类可以说还是处在人类的童年期,没有文字,自然也不会有文学艺术等表现手段,所以歌唱和舞蹈是初民的天然表现的抒情方式。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说“文学的起源,唯物主义称始于劳动,唯心主义称始于性爱,木心说‘都不然。’他认为,(一)来自战争的歌舞,战争胜利后,必有唱跳欢乐,久而久之,众声中和谐音,易牢记,易传播,久而久之,诗出。(二)来自祷文,对神的崇拜是初民的精神生活,开初是为祈求,久必出声,起先喃喃,后来高声,再后来高唱,既祷词。其次才是劳动号子。战歌,祷词,劳动号子,文学之起源。”
关于初民当时的生活情况,现今的中国古籍记载不多,流传下来的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样的记载,生动有趣,形象的描述了初民的生活,“昔日葛天氏的时候,三个人手持牛尾跳舞,然后演唱八首歌。”
《河图玉版》中记载“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月,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 ,三人被发而舞。既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大意“古代越地的民众祭祀一个叫防风的神仙,演奏一种叫防风的古代歌曲,拿着一支三尺长的竹子,吹起来就如嗥叫一般,还有三个人披着头发跳舞。部落首领登基,用石头与石头敲击发出声音,然后唱一首名叫《九韶》的歌,率领百兽起舞。”这些文字都是记载先民当时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况。
所以我们今天不难想到,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原始歌舞的数量之多。然而遗憾的是,这大量的原始歌舞却只存在于口头流传,无法以文字记录流传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原始歌谣也只是后人辑录的,而且这些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真伪也很难论定。在如今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一些切实的考古资料清理出一些歌咏初民的特有生活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即使不是原始初民的基本面貌那么也应该相差不远。
还有一些古籍的记载;“葵卯卜,今日雨。(今)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篡》,“已巳卜,贞,(今)岁受商(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这些都是用于占卜自然的卜卦辞。
‘贡如,魄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愤》。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女承筐,无实;士挂羊,无血。《易.归妹》。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中孚》。
这些古籍中的词句,如今看来很难懂 ,但细细读来却很是押韵有味,这其中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 。这里面的辞句表达了初民生活的心态和愿望,上面例举的这些词句相对于其他古籍中的词句来说还是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通过这些词句我们可以感觉到原始占歌的风貌。
《周易》中的卜辞句段展示了当时初民的婚嫁,战争,劳动,友情等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这里我想起了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话“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即使如今不懂古文的情况下,只要多读也能参透其中的意思,而且依旧朗朗上口,流畅押韵。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他们当时生活的形式,甲骨卜辞恰好与其后的《诗经》呈现了一种过渡状态,或者可以通过《诗经》获得一些原始歌谣演进发展的某些信息。而后世保存下来的和如今考古发掘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数的因为风貌古朴,或许可以成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举个例子,如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面也有那种古朴的二言形式,它所表现的原始狩猎生活,可能是一首原始流传下来的歌谣。再如相传为伊奢氏(神龙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是蜡祭时候的祝辞,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和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会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这就是初民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