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飞宇《182个花圈》
一口气读完《182个花圈》,再一次被毕飞宇的文字所震撼到。他的小说一般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的故事,然而在他那支犀利的笔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往往都能折射出残酷的现实,具有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182个花圈》,单看标题就已经觉得有些压抑,大概是因为花圈往往都是出现在葬礼上的缘故。然而,这部小说主要讲的其实不是葬礼,182个花圈实则指的是主人公的祖父的一个心结。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我”的祖父在临终前对“我”坦白了他的遗愿,他担心他去世以后收不到182个花圈。结果,给他送花圈的没几个人,离182个更是远着呢。于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我”虚拟了很多来送他花圈的人,而那些都是“我”花钱租来的。
究竟为什么祖父会如此纠结于死后有没收到182个花圈呢?这还得从祖父的生平说起。祖父曾是我们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将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上。
在他将自己的学生全都送上最高学府的时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却落榜了。为此,他一直很内疚,因为他的时间都给了学生,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亲儿子,亲儿子才会连大学都考不上。
当祖父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提出让“我”的父亲去复读去补习,争取下一年考上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上普通高校,再不然还可以上大专,上不了大专,还有中专呢。可见,祖父也是知道父亲的资质有多平庸。说不定祖父就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忽略了父亲吧。
然而,父亲却不干,而是偷偷地以祖父的名义去文教局给自己谋了一个职位,一干就干到了退休。父亲的操作,除了有赌气成分之外,其实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反正没那个本事继续上学,还不如找份安定的工作。
父亲就这样成了祖父教育生涯中最大的耻辱,更是心头一辈子的痛。尤其是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祖父借着酒后直接把“我”当成了父亲,不停地说着对不起。但祖父酒醉之后说的最多的却并不是父亲,而是他培育出来的那些高材生。
“我”本以为祖父最后的心结依旧是对父亲的愧疚,结果却不是。关于父亲的事,祖父说,早在父亲退休的那一天,他就释怀了。他看得很通透,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一旦退了休,都是一个样。这是否说明,他自己纵然桃李满天下,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出来,自己退了休,却一个也没有前来探望的那种失落感?
祖父就是明白到这种人情背后的冷漠,所以他临终前的心结才会是关于能收到多少个花圈,而为什么是182个?原来这是跟当年的荣校长有关。
荣校长是在给补习班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倒在了讲台上,才五十七岁的他,对教育界做出的贡献肯定没有祖父多。但是,当时的荣校长却收到了182个花圈,简直是铺天盖地一样。
这个数字就一直记在了祖父的脑中,在他看来,182不仅是一个数字,它是对一个人做出的贡献的一种认可。既然荣校长都能得到这么多,那自己怎么可能会比他少?所以,这个数字只能多,不能少。
然而,很不巧的是,他死在了年前的二十六。那个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谁也不愿意接近如此晦气的事。而且,荣校长是死在讲台上的,意义就大大地不同了。虽然,祖父的贡献比荣校长的多,但是时间不一样,价值也就远远不一样了。
祖父的担心终究成了事实,收到的花圈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作为孙子的“我”因为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祖父临终前的遗愿,葬礼上必须要有不少于182个花圈,而且不能做假,所以进退两难。
最后,“我”只好自己出钱,靠着回忆祖父口中那些人名而虚拟了一大批人,写了两个多小时,将花圈摆满了灵堂。“我”没有数具体有多少,因为对于天堂里的祖父来说,只要超过182,他就会满足了。
看似很荒诞的一个故事,但事实上折射出来的何尝不是现实中人情冷漠的一面。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一个兢兢业业、刻苦奉公的老师,死后真的不该寂寥无声,而作为学生,出人头地之后也不该忘了老师曾经对自己的教导。
而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为了事业而忽略了教育和陪伴,终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遗憾。“我”的父亲连花圈也没有送,也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眼也没有。他只是写了一幅挽联给祖父,内容是现成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虽然连挽联父亲也懒得动脑子,但这两句话也确实是祖父一辈子的写照了。最后,父亲的眼眶里没有泪水,但是有了水光,很亮,像洞穿。其实,水光两字就已经说明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