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暴力对待还要反思自己的错,女性的自卑感来自童年的创伤
最近女性被家暴的新闻铺天盖地。
韩国女星荷拉因为抑郁症在家中自杀,被爆出曾在生前一直被男友家暴。
网红宇芽被家暴,从电梯一直打到家里,不得已在网上求助。
还有前阵子,在真人秀节目中被男朋友冷暴力后,还要自我反省的郑爽。
为什么女性会如此纵容暴力呢?
基本上都是来自童年时期深入骨髓的自卑感。
01 分手都这么卑微,不是第一次了
在真人秀节目中闹分手,郑爽可能是头一个了。
《女儿们的恋爱》中,在被张恒冷战之后,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郑爽就偷偷的拿着行李离开了。只留下一张纸条,说想要重新考虑一下两人的关系。
没有任何沟通与争吵,分手都是悄悄的离开,郑爽为什么如此的卑微?
从跟张翰的交往开始,郑爽的卑微人格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因为觉得张翰太帅,所以自己去整了容,还千里迢迢跑去张翰的剧组,只为了帮他洗衣服。
跟胡彦斌在一起的时候,为了他做了一百件小事,还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如果因为前两个是明星,有自卑的情绪有可能,但是郑爽在和张恒好的时候,张恒还只是一个优酷的员工,而郑爽已经是炙手可热的当红小花。
每一次郑爽的恋爱过程几乎是如出一辙,在大家一边倒都觉得男方配不上她的时候,她却为了男方做了很多卑微的事情。
而这次的综艺节目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郑爽的相处模式,即使吵架后不是自己的错,还要逼自己反省,去道歉。
所以,郑爽的自卑感,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呢?
02 “不管我多成功,还是总觉得低人一等”
有很多很成功的人,其实都是骨子里的自卑者。
《哈利波特》的女主角艾玛沃特森,公认的高学历女神,一个被全世界都羡慕人,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觉得自己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优秀。
全球畅销书《向前一步》的作者,谷歌CEO谢丽桑德伯格。她被“福布斯”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女性得第5位,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才排第6位,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一位女性了。
拥有如此荣誉的她在颁奖后,朋友们祝贺她说:“你真是太优秀了。”
她却很尴尬的回答:“那个排行榜很无稽,那都是娱乐而已。”
回到办公室,她的助理非常失望,对她说:“没有想到你竟然如此不自信。其实你只需要点头,说谢谢就可以了。”
“我觉得我并不是你们眼中那个优秀的我,我只是个冒充者,我可能欺骗了大家。”
在心理学上面把这类人的症状叫做冒充者综合症。而这个心理状态可能来自童年时期父母带来的创伤。
03 母爱的羁绊
在真人秀节目中郑爽曾透露过她的童年。
从小就受到妈妈近乎严苛的管理:
两岁开始学习才艺,五岁开始参加各种比赛,练琴练不好被打是家常便饭,学习成绩考了90多分也会被骂。
为了帮妈妈完成自己的梦想,十二岁开始独身去成都学舞蹈,因为太小在班上被同学欺负。
这些我们听着都心疼的事情,郑妈妈并不以为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培养郑爽就是为了完成我没有完成的梦想。”
因为妈妈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小时候不断的打骂,贬低,让郑爽长大后变成了一个自卑到骨子里的人,并且还会觉得妈妈是为了我好,是因为我不够好才会被妈妈惩罚。
这和郑爽和男友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多么相似啊!明明是对方的错误,还要自己反省自己。
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母爱的羁绊》中提到过,自恋型的母亲,大概率会对孩子进行自尊上面的摧残,经常会说出类似“你真是让我丢人”、“我打你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话。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水平极大的降低,以至于以后成为一个自卑的人。
一个自卑的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困扰呢?
身边有很多女孩,总是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美,找了个男朋友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只能用“上交工资”、“随时打卡”的方式来盯紧男友,久而久之男友因为受不了而分手。
工作上被大家选为了经历,但是自己一直觉得配不上这个职位,整天处在担忧被揭穿的焦虑中,最后总因为拖延症丢了工作。
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一直会认为,我并不好,我其实不配拥有这一切。
04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女婿
一个家庭中最差组合,莫过于一个自恋型的母亲+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父亲。
之前看过哥伦比亚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父亲在家中角色对于女儿未来的影响。
里面讲过一个例子,如果家务是由妈妈独自承担,爸爸袖手旁观的话,会让女儿产生“女性就应该做家务”这种男女不平等观念。
以至于以后女儿也会想当然的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而在我们新社会中,面对工作家庭的两重重负,辛苦可想而知。如果男性不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那么女性很可能不仅要承担工作上的压力,还要承担全部的家庭责任。
弗洛伊德也曾说过,父亲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同样,如果一个父亲在家里是对待妻子蛮横无理的话,以后的女婿很有可能被自己的女儿“惯”成了在家不讲理的人。
我们在回来看看郑爽和张恒的相处模式,张恒从原来乖乖的“小奶狗”,大家口中吃软饭的那个人,慢慢变成了一个吵架不讲理,动不动就冷战的“软饭硬吃”的渣男。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对待暴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的说不,但是勇敢的能力,需要我们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他们一点点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