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
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格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怼。
我的心得体会:上善若水,水德近道,以水载道。水滋润万物,赋予了万物生命,促进其生长。水无私透明,对万物一视同仁。水包容一切,心胸宽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代表时间的流逝,水也代表圣人的品德。水美妙纯粹,自然灵动。水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成就万物。水善于把握时机,发挥自己的长处。
“上善若水”的出处,相传跟孔子拜见老子有关。孔子一生虚心好学,知书达理,一直把“圣人”当作楷模,以做圣人为己任,对有学问的人非常敬重。孔子很早就听说老子是当时最有名的大学问家,就计划着去向老子求教。
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总共拜见过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约在17岁,第二次在33岁,第三次是在53岁。每次都是孔子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困惑,自己无法解决时,请求老子指点迷津。
“上善若水”的故事发生在孔子第二次拜见老子之时。当时,已到而立之年的孔子又一次遇到新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准备再次去求教老子。当他来到周朝都城洛邑,打听到老子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坐在黄河边听水悟道,于是,孔子打听好具体位置,决定前去拜见。
孔子向老子倾吐完自己的困惑后,老子指向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对孔子说:你为何不学水的大德呢?孔子不解,反问道:水有何德何能,我怎么学它?
老子说:上善若水。你看水的境界多高?它能激活和哺育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心甘情愿居于不起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会忘记它的存在,这不正是谦卑、包容的美德吗?然而,世上万物谁也不能忽略水的存在,如果没有水,万物将无法存活。
水看起来很柔弱,但它的韧性极强,能入地(渗入地下)上天(蒸发成水汽),任何人也无法将它砍断,遇到障碍,水能曲折迂回不断向前流去,因此,水是以柔克刚的最好代表。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种“柔”德,那他就是无坚不摧的。
孔子听后茅塞顿开,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听完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你没有让我失望。”很显然,老子教导孔子时,把水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水的形态和性质的分析,因势利导,慢慢引导孔子,激发孔子产生形而上的思考,继而得出水之“道”,水“道”的核心就是“上善若水”。
犹记得钟丽缇版《色戒》中的经典台词:“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让它流入大海。”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