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16民本黄雪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又名《精神病人的世界》 。本书作者高铭,1974年生于北京,初二辍学,从小便对未知世界有着极大地求知欲,他最爱问的就是为什么?也正因为这样,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这段时间,高铭通过各种渠道,利用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机关等,对一些边缘化人群进行访问,并将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于2010年2月出版。这也是中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该书采取访谈录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人群,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这些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的瑰丽独特的内心世界,相比于一般人,他们的行为像是疯子,但他们的思想却更像天才。 读完这本书差不多有一个月了,如今细细想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到底什么算是正常、什么算是失常;什么算是天才、什么又算是疯子。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选这本书为纲,写一篇读书报告,回顾一下这本书中一些令我或是着迷神往,或是大吃一惊的章节,浅谈一下我对此产生的看法、和感受。
在读这本书的期间,由于其内容的新颖,我读的是比较仔细的,以至于看完这本书后的两三个星期,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其中的一些细节,然后进行深入的冥想和剖析,以至于稍微有点神经质,对此,还担心自己会不会像书中的心理医生或者生物学家一样遁入思想界?后来和读过此书同学交流了一下,发现我这种表现可不是个案,顿时放心了很多。如今想来,甚是可爱可笑。不过,正因为太过着迷,想得太多。对于这本书,我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想法。
作为一本访谈手录,个人认为纪实是首要的,这样可以完整的呈现在场情景,以方便读者的情景再现和情景思考。这一点从书中也能看出作者本人说是比较注重的。文章主要采取问答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还原当时的对话情景。但是,一方面,作者的想要使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接近真实,接近原始材料,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主观的描述,比如说盗尸者这一章节在我阅读的时候,患者竟将死者尸体偷来做实验,我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说是主观感受是认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盗尸分尸者,其行径是令人发指的,残忍的,无视法律法规的,但是,回到文中,在结尾时作者加上了这样的一段话:在她临终前,她拉着她的手:“我不愿离开你” 他忍着泪水,紧握她的手:“我永远属于你”。不可否认,这段话的加入的确是丰富饱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也使文章的完整性更为明显。但是,也就是在看完了结尾之后,我的主观判断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愤懑恐惧转为怜悯同情,换一句话来说,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作者在诱导读者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这一想法我也和同学讨论过,不同的是她认为写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如此严肃,加入这些主观描写更利于和读者的心灵共振。而我认为考虑读者的自我判断与思考更为重要,尤其是在纪实性文章中。
另外,书中的这些处在边缘化的人群可以说都是天赋异禀或者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其理论观点的阐述,可以说很多已经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比如说时空旅行者这一篇章中的旅行者,虽然我不是太懂量子物理这方面的知识,但通过前面章节中的阅读,加上上网查的资料,大概还是能了解的。老实说,当初看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是崩溃的,因为参与访谈的还有一个物理教授,通过阅读,不难知道,虽然说旅行者所讨论的一些技术或者技术成果在所谓的我们这个平行宇宙中难以实现,但是理论上确实可行的。如通过惠勒泡沫进行时空穿越的说法,以及反重力科技的应用等。所以如果说前面的关于纪实问题的探讨我是有理有据的质疑,那么我现在的问题就单纯属于疑惑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困惑。 举个例子,如果说一个幻想症患者在患病前爱好量子物理学,并查阅了相关资料,然后在着迷情况下产生妄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内容中所发生的情况是不是也会存在?毕竟记忆回传这方面教授也说了存在某些冲突。这从侧面也印证了非专业人士会存在的漏洞。因此直到现在对于这部分的内容,现实经验告诉我不可信,可逻辑思维告诉我可信。所以到底存不存在时空穿越呢?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不算是一个缺点,更多的是遗憾,比如说在双面人这一章节中,作者虽然用了大段的篇幅描写患者的发病情况,尽力的为读者呈现那个画面,当然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觉得有些毛骨悚然,可是依旧没有办法体会到作者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对于一个同样有好奇心和猎奇心的我来说,是一种遗憾,当然我也明白,出于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其他呈现的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最后一点,这本书中所记录的案例都比较特殊,尤其加上患者本身的知识储量以及口语阐述的感染力与信服力度,很多时候,我自己在看完案例之后都会想,如文中所说的,很多问题好像都是被我们现有的科学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给限制了,于是成了未知,成了科学难题,但是用他们的观点来解释却又可行有理。例如角度问题不同角度中的世界、还原一个世界中的玛雅文明、果冻世界中的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的假说等。每次读到此类问题时,我都在想,到底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又或者如满足的条件中的患者所讲,或者我才真的是那个精神病人,是我“失常”了,难以理解他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商碾压之下,我恍然大悟,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个案和我们所了解的普遍的精神病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大多数的精神病人并没有如此惊人的理论想法,更别说那些使人信服的语言表达了,也就是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普遍性,而采取个案的研究方法,以至于陷入以偏概全的危机中。加上作者本身知识的有限性,和这本书在单位范围上的缺陷使得我对此书权威上持质疑态度。
不过,作者作为非专业的心理医生,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和心理危机为广大读者带来这样的一本关于精神病人访谈录的书籍,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不但让我们可以了解精神病患者或是独特的内心世界、或是诡异思维方式。给公众一个机会去了解精神病人这个长期被大众误会的群体。还有过度精神压力导致患上精神病的案例,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精神压力过度的利害性。这何尝不是一个宝贵的收获呢。更重要的是,本书涉及内容之广,如量子物理学,玛雅文化,心理学,生物学,宗教……增长了我不少的见识。 当然,以上观点仅是我结合我本身感受所作的的一些小小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