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禅修领导力和工作技能

【关于隐私所想到的】

2017-07-20  本文已影响5人  放心之语

从东方文化来说,大致认为凡不想说的都是隐私,正所谓感性的主观。不想说与不能说不同,不能说是存有客观的限制,说了一定会招致损害,而不想则仅仅是不愿意而已,有些事并非不能示人,而是示人之后的说不明道不白,浪费一番口舌还未必能被理解,因此不说往往是上策。所以,不想说的隐私是一种需求,在这里是不想被打扰的需求。

又有些人喜欢说,说些常人看来属于自己隐私的事情,这大概是渴望获得一些反馈,无论是渴望赞美、同情甚或鄙视,对他们来说反馈本身可能比反馈的内容更重要。这往往是自卑所引发被关注的需求,或者是由于孤独再或是现实的苦迫,所引发对于陪伴的需求。

所以,无论是深藏于心底不想说的隐私,还是可以侃侃而谈随缘而说的隐私,从东方文化来说,究其根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在的需求。一旦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内在的需求无论是否得到满足,都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一个人转向内在,开始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他就开始成长了,因为他不再停留于责怪他人的窠臼中,而是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开始付之行动。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多数人都喜欢知道别人的隐私,哪怕与自己丁点关系也没有,一来这是出于好奇的天性,二来,了解的信息越多就会越有满足感和安全感。满足是认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安全则是认为这些故事对自己有借鉴的意义。然而别人的隐私故事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成长,因为这类案例往往是孤证或特例,无法作为规律普适于我们应用的场景,反而更容易因此而引发偏见。越是隐私就越会让人感到难得,也越会让人感到真实而鲜活,并深受其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个人在某些问题上的偏执,从而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发生严重的问题。

比如某人听了其他人讲的一个隐私,说自己漂亮的老婆出轨了,从而就可能会建立“漂亮的女人容易出轨”的这种偏见,导致其在择偶条件上有所变化。甚至这些偏见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发的,说的人与听的人也许根本都没有意识到,但由于他们交换了这个信息和观点,从而促使他们内心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综上所说,我们自己的隐私其实是自己的需求,坦然面对即可;而对于别人的隐私,我们要很清楚那也是别人的需求,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最后我想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隐私的内容是不伤害和损害他人的事件,这包含道德损害与法律损害。所以当隐私牵扯到背叛的问题时,我想说那不叫隐私,那就叫做背叛,只是借隐私的名义而深藏于心;如同犯罪那就是犯罪,不可能通过叫做隐私就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