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持对信息流动的敏感
今天在微博看到各省援鄂医生的撤离视频,里面有一个片段,是在车站有人喊了一句「江湖再见」。一群活生生的人,相互挥手告别,我隔着屏幕,也被深深吸引住了。视频有着直击人心的冲击力。
这次疫情的影响开始越来越大。如果不是在国外爆发,随着援鄂医生撤离,武汉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逐渐恢复生产生活,这次疫情的历史也会被逐渐统一到一个方向,被描绘成一个底色。
还是要感谢互联网,感谢乔布斯。这场移动互联网大潮,是由他开启的。如果不是人们用手机上网这么方便,那我们大概率地还是会听到「同一种声音」。
各路英雄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经过一番苦战,打倒恶人,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像极了一个狭义小说。
这也是我从小就开始听到的故事。
作为90后,从小到大听了一路的灾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但我的脑海里对当时的印象很模糊,几乎不记得有什么特别之处。1998年那会儿,自己还太小;2003年,只记得不用去上学了;2008年的那个暑假,我开始上初三。除了上课做题之外,班里的那些事儿就够耗费心神了,何况还有游戏、小说。关于灾难,除了老师偶尔在课上谈论两句,我对这些几乎一无所知。
现在想想,还由于当时的信息渠道只有电视,我又不爱看,所以没了解,也没触动。
2020年的这次疫情,如果不是智能手机,我亲身经历的这次事件,很可能和之前的那些并没什么不一样。
想想就觉得后怕啊,每次社会事件,都是认识社会的极好时机。如果认识这个世界是重要的,那保持对这次疫情的「全面」关注就同样是重要的。疫情这面镜子,照出了社会里人们的行为逻辑,而这些行为逻辑在平时是很难看出来的。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影响很小?
因为疫情,人们开始待在屋里,不上街,不聚会。我平时就很少上街。
因为疫情,经济活动几近停滞,工作、收入都有了压力。我现在体会还不深(可能要等物价涨了,才感受到)。
因为疫情,生活物资的采购也会遇到困难。我还是和往常一样,一日三餐去食堂。
因为疫情,学生停课、工人停工……我和年前一样,继续铲土扫树叶。
如果我在家,感受还会深一些;在单位,除了要填更多的表格,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被栅栏围起来,这是一种保护。等到了离职时,长时间与社会生活的隔离,带来的自身感受力下降,被栅栏挡住的社会生活力瞬间而至,身子骨就不容易扛得住了。所以也会极其依赖「被安排工作」。
去年那则拆除高速收费站的视频新闻里,三四十岁的收费员说「除了收费,自己什么都不会干」。我真是一点儿都笑不出来。我理解他说出这样的话。
能做什么呢?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吧。
我从大三那会儿变成了一个愤青,开始了对真实世界的关注,也是从那时,我对信息流动变得敏感。
这像是在补课,以免自己不懂社会的运行逻辑,还继续干傻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