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时馆长 | 中国瑰宝——宜兴紫砂大事件年历表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23人  九赏艺术

风是现代年轻人的想法,使风筝飞起来,但必须有根线,这根线就是传统。没有传统没有这根线,风筝要掉下去,但是没有风没有现代意识,风筝飞不高,这就是我们紫砂文化的发展关系。——时馆长


时馆长 | 紫砂大事件年历表_腾讯视频

以下为宜兴紫砂博物馆老馆长时顺华先生访谈实录:

据考古的资料表明

宜兴陶瓷

有七千多年的紫陶历史

而这七千多年的紫陶历史里

以日用陶为主

所以七千多年以来

紫陶没有离开过老百姓

我们宜兴陶瓷一直以人为本

以老百姓的生活作为我们的基础

所以宜兴陶瓷七千多年

一直没有中断过

对于紫砂来说我总结了

五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开创时期

那就是从北宋到明朝的中期以前

到明朝万历年间以后

就是供春、时大彬

他们出来的时候

应该是紫砂走向了第二个时期成熟期

第三个时期是清代

随着康乾盛世的时代到来

紫砂达到了一个高潮

民国开始

还是延续了这一段

但是并没有发展

反而一路下行

到了日本侵华的时期

紫砂真正是在走山路

这是第四个时期

第五个时期是改革开放

使我们紫砂走向了鼎盛

应该说紫砂就我们而言

就是这五个时期

紫砂发展的大历史背景

我们紫砂这一块

应该是到明代中后期

发展到了一个顶点

在那个时代的顶点

日用陶在经过供春手艺以后

进入了艺术殿堂

紫砂

就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艺术

变成了泡茶的用具和茶文化相结合以后

我们紫砂就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领域

到了清代

康雍乾时期

又到了另一个顶峰

现在我们的北京故宫博物院

里面是有收藏的

就宜兴紫砂而言

康熙、雍正,特别是乾隆年间

大量的紫砂

进入了皇宫

之后

紫砂结合了陶刻、泥烩和上漆

上漆包括雕漆和彩绘

在装饰上做了重新的加工

以新的背景出来

像各种类型的陈设陶、茶壶茶具

到了乾隆年间

紫砂走向了富丽堂皇这种风格

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有一定的关系

再到后来

因为紫砂和茶文化有结合

在日用功能方面

很多人并不是很喜欢

这类装饰比较复杂的东西

到了清中后期

杨彭年和陈曼生的思想结合以后

把我们的传统书法篆刻

利用到了紫砂壶上

那一段时期

应该说紫砂又走向了比较纯朴的阶段

这一个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物

就是陈曼生、杨彭年

包括邵大亨

到了民国年间

以黄玉麟和陈寿珍为代表

再就是到日本侵华时期

紫砂走向了低谷

全宜兴所有窑厂

做紫砂活的人只有30多个

当时的历史条件

应该说社会非常不安定

所以紫砂的发展也受阻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紫砂又重新被树起来

党和政府对紫砂工艺这一块

非常重视

单独把我们社会上

这些有名的老艺人

全都组织起来

成立了紫砂合作社

然后紫砂又得到了发展

建国后紫砂的发展历史

紫砂几百年以来

尽管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

建国以来

应该说也经历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

从紫砂工艺厂建厂开始

就是把这些流落江湖的老艺人组织起来

建了一个紫砂合作社

这是当时政府的想法

希望这些艺人的手艺不能中断

因为这紫砂是我们宜兴的瑰宝

建国初期也比较困难

百废待兴

人很困难没饭吃

只能政府帮着销售

政府采购窑厂就出什么

一方面国家也采购一些东西

作为国家的礼品

政府的礼品

包括以前的朱德委员长

周恩来总理

都用我们宜兴紫砂作贡

就是这样建立渠道

积极的打开市场

像那些大都市

也会有一些文人墨客

我们平时联系的会比较多一点

再加上积极推广

广东潮汕地区

帮助我们紫砂打开了市场

但那个时候还是很吃力

紫砂也得不到大的发展

所以仅仅保留在

这些老艺人带着他们的徒弟在做

第二个时期

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后

这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年份

紫砂的发展同时受到了影响

当时紫砂厂生意都很困难

厂要养活自己都非常困难

尽管这样厂里还是在积极的努力

紫砂厂当时的艺人

以及一些领导都没有放弃

方案就是叫我们紫砂厂

先做其它的日用陶维持生计

所以紫砂这一个时期

几乎没有发展

这时候工艺的传承还保持着

幸好这一个时期

我们的紫砂艺人

和当时的领导有这种信念

把我们这种技艺保留住了

第三个时期

到改革开放初期

港台地区的客人可以进来了

他们最值得我回忆的

就是香港有一个生意家——罗桂详

他跑到我们紫砂厂

订了100个茶壶

把100个茶壶送到全世界

100个博物馆去

推广我们紫砂

这个生意家(罗桂详)非常了不起

这件事对我们紫砂来说

是一个新的发展

奠定了我们一个新的起点

这个时期,有港台客人进来

他们带你看当时亚洲四小龙

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

它们经济发展的比较快

这个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以后

经济也放开了

人们的思想也随着逐步放开

所以经济促进了我们紫砂的发展

应该说这种交流

对我们紫砂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个时期

很多人对紫砂开始有了兴趣

我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

还没退休前有很多港台客人

到我们博物馆

我对他们的接待也比较多

一起交流的时候

认识了台湾一位

非常有名的收藏家

黄豆先生

他讲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

他说

对于我们而言

为什么特别喜欢紫砂壶

因为这是一种我们思乡的情节

思乡的情绪

在支配着我们

我们台湾

茶叶发展比较快

喝茶是一种风尚

感觉到用紫砂壶泡茶特别好

再加上

紫砂壶代表了大陆的一捧土

他说我带一把紫砂壶回去

就相当于把乡土带回去了

那种乡恋的情节

让我们对紫砂特别感兴趣

所以不单纯是经济

不单纯是紫砂陶艺

应该是台湾同胞

特别是大陆到台湾去的那些同胞

那种情节对紫砂土那种感情

也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

紫砂陶艺的发展

后来黄豆先生

还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我

“余40年未回大陆

我到大陆后看到紫砂两眼掉泪”

那种情感不一样的

第四个时期

到2000年的左右

2001(年)2002(年) 2003(年)

紫砂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这种低谷是高水平的低谷

不是那种历史性的低谷

是高水平下出现的一个波浪

此时又到了波浪的浪底

这个浪底造成了

不规范的市场

这种市场的不规范

导致很多人开始不相信紫砂

假大师的作品

价位的虚高

无一例外的影响着紫砂的发展

有人说紫砂壶

不是卖的越贵越好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想法

紫砂壶应该有它

合理的、沉稳的价位

每个顶级人物有顶级人物的

中档的有中档的

抵挡的抵挡的

应该有一个适应性

不要太虚高

任何事情虚高以后

肯定要出现很快的下落

这是一个经济规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提到当时的紫砂到了什么程度

紫砂紫砂一排散沙

茶壶茶壶倒到江湖

后来我们很多有识之士

包括现在方圆公司的老总

王俊华先生

我和他是人大代表

我写了一些建议

向政府提出紫砂不能丢掉

那个时候国企解体

好多厂破产

紫砂厂也面临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赚了那么多钱的企业

怎么能破产呢

第一:这是政治层面上的事

不是我们管的了的事

第二:企业职工的老化

五十年代进厂的这些老工人

都到了退休的年龄

导致企业的负担太大

加上市场的不规范

紫砂厂的人全都在自己家里做

企业也没有了销量

第五个时期

此时的紫砂厂

也同样面临着破产

我们向政府提出建议

紫砂这块牌子一定不能丢

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假如从我们手里丢掉的话

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子孙

当时的市委和市政府

挺重视我们的建议

修了改制

这个方案我是参与制定者

关于改制

还是一句话

发挥紫砂艺人的积极性

把他们的能量尽量的发挥出来

不要限制它们

市场怎么去打开

进一步的宣传

还有逐步走向规范

我们紫砂

又走向了一个比较高的新平台

所以这一点从2003年开始

逐步向上发展

以前是一个企业

把这些全部包掉

改制以后把这些老艺人

即使退休在家

也都请进来

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己做和销售

打开他们的渠道

我们只监督他们的行业规范

监督他们的质量

提倡高品位的东西给别人

监督他们的原料

抵制无良从业者的差原料

尽量的宣传和引导

使市场走向规范

紫砂厂

原来只有一个研究所

很少有自己的工作室

到真正改革开放以后

从紫砂这一块

到了一个新层面

工作室的风起云涌

又带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在加上2003年到今年

这十多年里

也正是我们经济大发展的时候

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

所以对高档次高层次的

东西需求量大了

紫砂的价位也上去了

品位也上去了

我们宜兴紫砂的本质是什么——有三点

第一是用当地的紫砂土

离开这块土

做的不是紫砂了

第二是我们宜兴紫砂的工艺

传统手工艺

这个不能丢掉

我们的紫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手工制做

传承这个不能丢掉

第三是我们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思想

要传统更要发展

这就像我们放风筝

风是现代年轻人的想法

使风筝飞起来

但是必须有根线

这根线就是传统

没有传统没有这根线

风筝要掉下去

但是没有风没有现代意识

风筝飞不高

我认为把握好风筝关系

就是把握好了我们紫砂发展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