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原来是辅助公子纠的,并且曾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后来公子小白打败了公子纠,成了齐国国君,并且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也没有辜负小白的信任,辅助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管仲《论语》中有几处提到了管仲,都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第三》)
这里是批评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第十四》)
这里说“人也”,是对管仲的肯定,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是个人物”。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很少以仁许人,这里说“如其仁,如其仁”,是给了管仲很高的评价。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管仲没有效忠公子纠而死,反而辅助原来的敌人公子小白。孔子的高徒子路和子贡对此都有困惑。而孔子则认为,管仲辅助公子小白“一匡天下”,捍卫了华夏文明,比起效忠公子纠而死,要有意义得多。
孔子可谓实事求是,不象有些书呆子,只知道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完美无缺,坏人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