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感悟生命

沉默,生活方式?

2020-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欢悠悠

为庆祝孩子奶奶生日,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这时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了,有心心念念的巧克力奶油蛋糕,香甜美味的诱惑,欲罢不能。

小侄女俨然成了这里的明星,她是一名初中生了,还是那样活跃。不时的发表个演说,跟别人逗个笑,有她在,真的不用怕冷场。

“怎么没有看见老板娘,我要去找她,不看见她,我吃不进去饭”,她说着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又扫兴的回来了。就这样几次三番的进出,她真的不怕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她等到了,我们在饭店的包间里,门关着,就能听到她们两个在外笑语洋洋。

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个小盘儿进来,“这是老板娘赠送的”,小侄女随后也回来了,狡黠地一笑,“我给老板娘一个大大的拥抱”。

从那之后,我们就叫她部长,外交部长。

很欣赏和我不一样的人,在与人相处方面,我不如小侄女。我自小性格内向,长大了也往往沉默寡言。

曾经非常羡慕口才好的人,现在我似乎有些想通了,沉默就是我的标签,把沉默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也还是不错的。

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有言:“话语即权力”。在公共场合讲话或者发表演讲的,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他的职位赋予的身份,在背后支持他,他代表的是某个组织或机构。有的人获得了荣誉,代表的是一类人,给予他发表讲话的机会,是为了引导正能量。

因此,想说之前,先考虑一下有没有权利,即使接到邀请了,说什么样的话,是不是适宜自己的角色,这些都弄明白了,才可称得上有自知之明。

高亢嗓门,口若悬河,也许只是一场演出。

不知何时,“大忽悠”成了一个褒义词,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当面被人喊“大忽悠”,却满脸笑容,好像得了个雅号。赵本山主演的小品《卖拐》集中反映了此种社会现象,能让一个健康的正常人活生生变成残疾人,这是多么强大的忽悠功夫。

好口才的人,讲起事情来,绘声绘色,生动引人,描述景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有的却擅长夸张功夫,言过其实,可能是为扩大影响,引发注意。但话语中总会留下痕迹,或日久天长,让人知道套路,从而心存疑问。

他们的讲话更贴近于表演,那属于戏剧的舞台,不是真实的生活。

我本就是不善言辞的人,手中没有权力,位卑言轻,更不愿在生活中演出,戴着面具的日子形同枷锁,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吧,自在地活着,胜过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