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做不被定义的风,学到老,活到老。 (1/8)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两种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
两种思维模式比较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看来,这种思维将人的智力分为三六九等,似乎智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这种思维下,人们似乎只需要证明自己的智力,迫切想要表现得聪明,而忽略了在学习以及探索道路上的乐趣。
当然,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即使人们先天资质不同,但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培养的,每个人都是潜力无限的。
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面对考试失败的时候,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认为自身是不聪明的。他们一旦失败一次,就会开始恐惧失败,怀疑自己。而成长型思维往往会将每一次失败看做是过程的不细致,他们会重整旗鼓积极的迎接下一场考试。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出兴趣。他们的脑波显示,他们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展现出一丝兴趣。即使他们自己的答案错了,对正确答案也毫不关心。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接下来的情节还会变得更加复杂,对于这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还远远不够,看上去很聪明很有天赋还远远不够。你必须接近完美,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 我们问了很多人,从小学生到青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的答案如此不同,让我感到很震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
“在我没有犯错误的时候。”
“在我快速并完美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
“在有件事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其他人却无从下手的时候。”
所有答案都在表示,他们现在就要看起来完美无缺。但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说: “在事情非常难,我很努力去尝试,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 或者:“在我钻研某件事很长时间,终于有了眉目的时候。” 对这些人来说,聪明并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高中时期,在学习物理和数学的道路上,在数学基础较好且每次考试发挥稳定的情况下我已经将自己的数学水平划分到了一个较高档次,每一次数学考试都担心自己考的不够好,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数学确实是一个较高档次,在乎分数,而较少忽略了探究数学难题过程的乐趣。相反,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我学的时而好时而差,时而分数可观,时而依托答辩,到最后呈现稳定的差的趋势,到那时我已经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学习物理的料,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别人聪明,特别是在我放弃一些科目的复习专攻物理但是收效甚微的时候,越临近高考越崩溃,时常怀疑自己很差,很不聪明。是我的父母外公外婆时常鼓励我:只要努力学,一切皆有可能,人是不断进步的。
好的家庭教育观也很重要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家庭教育观点。这也是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方式,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不占全部,学校乃至社会生活其实也对孩子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即使在充满鼓励与对努力的欣赏的家庭中成长,我在遇到一些事情上还是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越接触社会,在一些事情上就会越不自信,以前是屡败屡战,觉得自己什么都行,现在败一次先怀疑自己,然后才是收拾好心情重整旗鼓。
总结
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这种思维模式标志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偶然得来的成功并不可靠。 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你采用的思维模式的烙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相应调整,你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做不被定义的风,培养终身成长思维模式,愿大家学到老,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