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精选

麦肯锡精髓:做个不要脸的聪明人!管理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

2017-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投资博弈论

之前发过一篇文章叫《如何成为靠谱的人?》,靠谱的要求可能很多,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什么样的人不靠谱?就像本文中提到的两种人“要面子”和“装B”,其本质就是不懂装懂,这样的人肯定不靠谱。反过来,要想成为靠谱的人,就得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对自己对客观结果以及他人太多都有预期,这样的人还能不靠谱?

肯锡校友群里有人转了篇冯唐的《不怕压力不生癌》咨询冯唐相关癌症的问题。

文章中冯唐总结了压力管理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前面六个字(“不着急”、“不害怕”)要做到尚算容易:经验的积累便可以解决。有了经验,熟能生巧,你做起事来轻车熟路,自然“不着急”;有了经验,你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了然于心,自然“不害怕”。

其实说的都是预期管理,前者是对自我能力的预期管理,后者是对客观结果的预期管理。

而“不要脸”,则是对他人态度的预期管理。脱离了自身与客观事实,杂糅着他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要做到“不要脸”的难度更大。

“要脸面”和“装B”

群里有人直言:“我估计大部分麦府(麦肯锡)人最难做到的主要是最后三个字(不要脸)”。

我在之前的文章《这些聪明人为什么不创业》《做个不绝望的聪明人》中提过一类人:做专业服务的人(就职于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包括但不限于投行/咨询/法律/会计/FA等)。如果你接触过他们,你会知道这是装B重灾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这批人本身的工作性质所致。他们服务的大多是名企高管,为了显得自己游刃有余,有时候甚至要学会不懂装懂,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侃侃而谈对于这群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另一个则是因为这批人一般都是精英教育出身,大多人一辈子都蛮顺的没遇过什么挫折,所以特别要脸面。

精英教育出身的人,一般自小就有个“标准路径”,你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去最好的学校,毕业了要去最好的公司,你做几年后要去最好的商学院进修,然后回到最好的公司。

如果你本身能力和格调都在标准路径之上,事事完美,自然无可挑剔。无奈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你会发现你的能力或格调和标准路径有差距,这时为了填补这个差距,你便会做一个事情——装B。

“装B”之所谓被称之为“装”,正是因为你和标准路径之间的那个差距。

如果你本身就是无可挑剔,大家会觉得you are what you are,不会觉得你“装”(比如一个ABC讲话中英夹杂大家都不会觉得不舒服)。

但如果你做不到“不要脸”,你不懂装懂,你不是那个圈子的人偏要学那个圈子的人,除非经过长时间的重新沉淀、把所有东西都内化为你自己的一部分,要不然,外人还是会感受到你“装”的那一面。

刚进麦肯锡时,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因为“要脸面”而要去装B的人。直到发生了两件事……

故事一:

某次在深圳出差,领导请项目组和俩客户去一个还蛮高大上的意大利餐厅吃饭。客户是有点geek的工程师,为人特别实诚。

他们在点餐时展示了他们最最纯粹的好奇心:什么是sparkling water(气泡水)?意大利的面包要沾着醋吃?然后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

我肯定是装得我不是第一次到意大利餐厅的嘛!少问显得我很蠢的问题,然后应该会默默地观察其他同事都点了什么餐桌礼仪是什么。当下我就觉得那两个客户特别真实,我特别喜欢他们那种坦然自若的状态。

故事二:

一次,和几个同事在某个酒吧喝东西。我比较迟才到。我平时是不去酒吧的,所以基本不认识什么酒。

那次坐下之后,酒保就问我:“先生,请问喝什么酒?”我看了酒单好一阵子,看到一个“龙舌兰”,咦?Tequila,啊英文名居然还是我认得的单词(可能在什么美剧看过)。

我就眉飞色舞地说:“我要这个,Tequila。”这个时候酒保说了一句:“那先生,请问要怎么喝呢?”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啊我没喝过啊,我怎么知道该怎么喝……然后很装的我就做了一个更傻的事情——我假装刚刚没听清楚:“嗯?你说什么?”这时我旁边的一个同事好心地补了我一刀:“他在问你Tequila打算怎么喝啦。”

我就蒙了……啊……到底能怎么喝……

后来有另外一个同事看出来我傻x了直接就搂过我肩膀说:“当然是……的喝法啦!”帮我解围了。(当然事后我还是没记住可以怎么喝)

所以你发现了没有——

当你一开始装,你就要一直装下去,直到哪天你兜不住了,前功尽弃。

所以发生了这两件事情后,我就尽可能地be myself。

“要脸面”会导致三个坏结果

1、对工作:不懂装懂让效率降低

带过team的人会很真切地体会到:在boss和你沟通的时候,比起你听不懂他说什么更可怕的是——不懂装懂。然后boss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教给你了对你很放心,结果最后你的工作成果无法按时交付,这时候boss就崩溃了。

在沟通时,要学会认怂。

你可能觉得我不能问一些很蠢的问题,这样会损害我在其他人面前的形象。你可能会觉得我回去google一下或问一下其他同事就可以找到答案。

但最好的老师就在你面前啊——你的boss!你放着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这么好的一个资源不好好珍惜,难道要等到工作出问题了才后悔莫及吗?

现在,我在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是“抱歉,我刚刚没有听懂。可以麻烦你再解释一下吗?”

2、对他人:装逼失败让人际关系变差

有时候我会在一些社交APP上约一些同行专家,跟他们请教一些行业的事情。少数同行聊了几句后会发现我也略懂这个行业,然后他们就会停止输出,转而做另一件事:解释自己在网上夸大了的履历,为自己辩解。

其实我不会介意履历是否夸大,我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多些行业信息而已。接下来我自然是对这个对话失去了兴趣,同时也对他之后所有说的话都打了个折。

3、对自己:戴着面具做人让自己不开心

前不久,偶遇以前在麦肯锡合作过的一个实习生。现在她跑去投行。

还在麦肯锡的时候她好像是大二,是个特别喜欢笑特别无忧无虑的女孩,整天都很开心。工作之余也喜欢到处玩,当时还跑去ChinaJoy当模特,我和几个同事还跑去声援了一下。

但这次重逢我总觉得她整个气场都变了——冷静、寡言、专业,但是感觉少了那份没心没肺的开心。我蛮了解她的这种状态——我刚进麦肯锡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于是我和她分享了上面的两个小故事,希望她可以开心点,be herself。

回过头来看,之所以“要脸面”,还是因为你和标准路径存在着差距,而你并不能接受这件事情。所以你可以做的也就是两件事:缩减自己和标准路径的差距,或者接受what you are。

缩减自己和标准路径的差距这事情不难,你只要花点时间花点钱就可以了——比如读个商学院增值一下自己,比如报个红酒课程,比如请个形象顾问把你自己彻底地改头换面。

不过在往标准路径义无反顾地迈进之前,你先要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标准路径是你想要的状态吗?

答案是不一定。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我在之前文章提过的中国自我认知教育失败导致的一个现象——“延后的青春期”,这是青年志提出的一个概念。

由于“一孩”政策的缘故,自小我们多数人都在父母设计好的路径里往前迈进,小学中学大学工作都在沿着精英教育的路线走,以致于很多重大的决策(比如人生目标)都被延迟了。

前几天和一个高中同学吃饭,她做了5年投行,觉得累了,正准备转行。我问她当年为什么要选投行作为第一份职业。

她说当时也没细想,就觉得这是所有人都觉得最好的工作——高薪高福利可以接触到很多人脉资源,所以毕业也没有申请其他类型的工作。

其实你可以给自己多几个选择——不一定在标准路径里头的选择就是最适合你的。比如现在很多华尔街人才都往硅谷跑,也有不少朋友读完MBA跑去做NGO,其实最最重要的,还是follow your heart。

至于选择的方法论可以看看之前的那篇《做个不绝望的聪明人》。

“不要脸”的两个TIPS

怎么去接受what you are,这里也提供两个小贴士:

1、脱衣服

不得不说,正装会带给你仪式感的压力。当你穿得更休闲一点,你会没那么装着端着,你会对“不要脸”这件事情更能接受。所以我在发生龙舌兰事件后,我之后见客户的时候可以不打领带就尽量不打领带。而在创业的时候,我的形象则变成了T恤短裤夹脚拖。因为那是我最舒服最自在的状态。

当你从外在都完全接受了自己,自然可以进一步从内在也接受自己。

2、自我肯定

我创业做的是投资者教育,一般用户让我推荐理财入门读物的时候,我首推的是《小狗钱钱》。(虽然是一本面向小朋友的财商教育书,但我一般也会推荐给成年人。)

里头有个我觉得超级棒的贴士:拿一本笔记本,每天记下自己当天的进步和收获。可以是让你更靠近你的理财目标的进步,自然也可以是和你的其他目标有关,比如做到“不要脸”。

其实“要脸面”的主因就是因为你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你希望满足他人的预期。不过,如果你从自己内部去寻找认同感,去接受自己,其实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不要脸”的状态所带来的压力。

最后补充一点吧,马上由一个“装B”的人转变为一个“不要脸”的人,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是缩减和标准路径的差距或者接受自己,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时间——以我为例,直到离开了麦肯锡出来创业后,我才觉得那是个相对自在的状态。

希望你们都可以做个不要脸的聪明人。

最后送诸位一句话: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END---------

汇说FTsay泛金融革命发起与引领者!让每个人更平等的参与金融市场是我们的使命!即使你生于贫困,也绝不能死于贫困!

我们坚信励精修行,方可得道:投资是生活的艺术,交易是一生的修行!愿与你以投资交易为生,共同奔向财富自由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