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再深入读下去,你会发现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是有缺点的。河鼠先生自以为是,总是替别人做决定,认为别人没有自己的帮助就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鼹鼠感觉敏锐,观察细致入微,但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主见,无力感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很沮丧。獾是决策者,他发号施令,平衡各方,使大家听命于他,可以说他内心很有能量,是能够影响别人的人,但大家愿不愿意接受他的影响,是另外一回事。蛤蟆先生看起来是乐天派,事实上那不过是他的伪装,大家并不了解他。他的内在小孩常处在依赖,讨好,愤怒,恐惧的状态中,使他不能够做他自己。朋友们先前看到他的状态,并不是他的真实状态,他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尊重与认可,但事与愿违,所以一撅不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内心糟糕透了。
他目前的心理状态,正是他的朋友们带给他的,没有人了解真正的他,他为了让大家高兴,不断的迎合他们,做一切事情只是让大家对他不那么失望。这跟他的童年创伤有关。他跟别人相处的模式中,不断的显现与父母相处的情感状态,他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使他将不满,怨怼,愤怒压抑在心中,对自己造成内伤。
小说的第一,第二章中,朋友们对蛤蟆先生的遭遇,感到震惊,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帮到他。这是朋友之间的关心与照顾,我认为没什么特别的。这让我想到,在生活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基本成长路径,才可对对方进行相应的建议和提示,因为每个人远非我们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这需要很好的共情,基本做法是,耐心倾听,求同存异,不评价,不干涉,不表演,也不参与他人的表演。
至于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因人而异。没有人是完美的,朋友也是一样,于危难处见真情,可倾诉,可陪伴,互相帮助照顾,能够获得理解与安慰,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能够拥有相濡以沫,真诚相待的朋友,需要我们不断成长,一起经历,才能沉淀更好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