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幽默

上次忘记了,其实在书店畅销的书中还有一类,关于“说话”或者“处事之道”。将相与帝王,下属与领导,同事关系处理。一时间古为今用,孔孟庄孙其上阵。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像小强一样活着》主人公挺搞笑的,很能说,应变能力很强。剧情“含沙射影”穿插了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感觉这几年电影的发展趋势就是搞笑版的,甚至是恶搞的,看着的古装剧语言好现代,好雷人。不过这倒是让我们生活的语言更加丰富,可以模仿学习,及所谓流行语。貌似每年网络上都会总结“雷语”“In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不小心就“out了”。(当然对于海量信息,会不会形成“精神口吃”,在此不论)
♠模糊的性格
说话也要学么,不是从小就会了?有父母的影响,自己性格的因素。外向性格VS内向性格,谁更有优势,这是说不清的。貌似外向型的“口碑”较好,不过美国有心理学家写了本《内向者优势》(?)。所以内外纷争,不必太在意。。。
♠幽默的变种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走到一条小径上,巧遇一位尖锐批评自己作品的批评家。“我从不给一位笨蛋让路。”批评家傲慢地说。“我正好相反。”歌德笑道,并让出路来。这个故事,大概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我不知道这是幽默呢,还是机智。
话说“幽默”一词是个舶来品,是当年林语堂根据英文humor音译过来的。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幽默,可以使我们的敌人变小,变弱,变得可鄙和可笑,我们将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获得了愉快并战胜他”好吧,可以说的不要那么“刻薄”,就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加的愉快。据说麦克阿瑟在给刚出生的儿子祈祷时说过:请赐他以足够的幽默感。貌似外国人更注重生活中的幽默。你看,美剧《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等,嗯,国内也有《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也还不错。我发现老一辈的人大多是不喜欢看喜剧片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油嘴滑舌”给人不好的印象,因为骗子通常很能“忽悠”。。。。。
当然也有人说中国人是不懂幽默的,一说笑话就扯上生殖器,没有它,话就笑不出来。
哎呀呀,一些文化名人的文字也是很有魅力的。福师大的孙绍振以前写了关于“幽默”的三本书,北大醉侠的文章也是“笑声不断”的,易中天的入情入理,李敖的文字犀利深刻,~~~~~~~
其实很多电视剧里面一定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往往是一个“稳重的沉默着”搭上一个“调皮捣蛋鬼”比如花无缺与小鱼儿,慕容复与包,风侍从,郭靖与黄蓉。貌似贫嘴也是个看点哈。。。。那是否选搭档,选配偶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呢(所谓性格合得来,互补,或兴趣相投)。。。。。。。。。
培养幽默有人建议,先找50个幽默故事,把它们讲熟,讲透,讲好,它会潜在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平时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不要说“张家长,李家短,自己多难受,生活多不顺利”,而是讲些幽默的故事。时间长了,幽默就会走入你的人格,使你更具吸引力。(有意思的是humor本意就是体液,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
♠主持人演讲者
不过现在传媒这么发达,相声,小品,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是学习的地方。本山大叔那个“忽悠卖拐”,《非诚勿扰》《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相亲,求职的节目,以及那个“海派清口”,北边的老郭,有兴趣的都可以看看,这类的节目我关注的还是比较少的。我看的比较多的,比如凤凰的《锵锵三人行》,芒果台的《天天向上》。。。。。。。。。所以从小听相声长大的孩子,他的口才一定不错。我想主持人在还不是“名嘴”之前,一定学过该怎么说话,该怎么主持,这是可以从学校,或别人的经验中学到的,但是真正关键点是,临场发挥,比如救场。这是在场外学不到的,这就是“隐性知识”。
演讲的视频看多了,更像是在“忽悠观众”,哈哈~~~~~搞得有点像传销,煽动性极强,因为要互动,时不时的要有笑声。高超的演讲者,幽默,说话的技巧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可能在这里我混淆了“说话”,口才,机智,耍嘴皮子,贫嘴,耍赖,忽悠,幽默的概念,就像“的地得”咱不细究,路子正,怎么捣鼓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