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文学习

不陵节而施——读《学记》其八

2019-01-23  本文已影响2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学记》曰:“不陵(超越)节(指学生的年龄、才力所决定的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之谓孙(通“逊”,顺应)。”(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做顺应)又曰:“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整顿,使有条理)。”(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序而无法整顿)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节”的含义有:教学内容的逻辑之序,人的认识规律或心理程序,学生能力的发展顺序,个别差异。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进地施教,才能取得成功。

“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本身的适应性。“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在学习上的要求比较全面而系统,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亲近同学到敬爱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它们由低到高,教学目标逐步提升,内容由易到难,测评标准逐步提高,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对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的思考,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论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亦云:“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教学应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进度。

教学过程的顺序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尤其是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决定的。

任何科学知识都有其客观的、相对独立的严密逻辑系统,即系统性、完整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应该按照本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组织与排列。明确和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框架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知识也有深浅之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序列是十分有必要的。正如笛卡尔所说:“从最简单、最容易了解的知识出发,一点一滴地按程度提升到最复杂的知识,在那些彼此之间并不存在自然顺序的事物中,也要假设有一种顺序,哪怕是虚构的顺序。”但顺序性并非连续性、直线性,要强调“给予教材中的那些基本、普遍的观念以中心地位(布鲁纳)”。

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说,也是有规律性的。这个规律一般来说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按照认识活动的这种规律进行的。教学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身心发展特点,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不能只注重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更要适当地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起到促进的作用。遵循教材之序并非消极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与教材保持适当的难度和速度距离,通过把握符合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调整教学分寸。(19.01.23《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