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迷途
前段时间看了一档文化纪实类节目《文学的故乡》,每期选取一位代表性作家,讲述故乡对文学成长的影响,才看了两期,竟有了强烈的触动,也开始让我重新思考一个越发不能忽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文字不再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在文化产业日益繁盛的今天,读书带给一个爱书之人的乐趣和思考倒远不如从前了。如今,市面上独占鳌头的早已不再是世界名著,文学经典。放眼望去,畅销书和排行榜类书籍都以其闪亮的封面耀眼地放置于书店一进门的位置。然而当你翻看内容时,会发现其中很多不过尔尔,甚至不堪卒读。书越来越厚,但思想越来越单薄。包装越发华丽考究,而文字之美却不知所踪。那些昔日的经典文学反而落寞地躲在阳光背后,鲜少有人问津,有很多还被“清减”成情节梗概一般的小册子,以方便作为小孩子的故事书售卖,读起来如同丧失了水分和味道的压缩饼干。
相较于六、七十年代的作家和其产出作品的质量,很多青年作家和网络写手的文字已不能经受住时间之河的淘洗,它们的出现更多是因市场,流量,某直播平台的助推而昙花一现,之后即过眼云烟,最终成为淤积在河床的泥沙。
为什么我们的文字不再经得起时间洗礼?
一.文学的土壤
在《文学的故乡》中,看了迟子建和贾平凹的两期文学创作纪实。
对生于六十年代的作家迟子建来说,位于中国极北漠河的北极村是她记忆中的故土,也是她写作中所有灵感的源头,那里是迟子建童年生活的乐园。她是感受着黑土地的温厚成长起来的。迟子建自己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最早留存在记忆里的家乡是无边无际的森林,苍茫的大雪,火炉边的童话故事,园田中的劳作,这些美好的童年生活经验让她受用一生。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汗水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也滋养着心灵的土壤,浇灌出灵性的花朵。简单而温暖的故乡往事给了她一双清澈而洞察世事的眼睛,童年的生活经验更带给了她关于土地,乡村和生命的温情豁达的文字,和往后岁月中心灵之泉取之不尽的活水。
而在另一期贾平凹文学故乡的纪录片中更加能感受到生活实践给予文学成长的意义,这也最终让贾平凹的写作走向成熟。
在作品《满月儿》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贾平凹在文坛初获赞誉,但不久后他就发现自己的写作之路渐渐走入困顿,文坛批评的声音曾一度让他陷入苦闷的情绪里。在他茫然无措之时,同是作家的好友带他一路沿丹江而下,最终来到三省交界处的白浪街。白天里走街串巷,夜晚趴在炕头写下白日见闻。就这样一个月时间游走遍商洛的七个县,看当地山水风物,世道人心,为小说创作积淀土壤和养分。在下乡期间,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身上生满虱子,而这样的生活经历却成就了他写作上的坦途。后来写就的《商州三录》,生动再现了一幅纵横商洛地区的生活画卷,这也让他在文学多变的浪潮中再次找到了自己。
写作的匮乏源自思想土壤的贫瘠,而丰富的思考不仅有赖于大量阅读原始累积,也更加离不开生活经验与生活实践给予的养分,而非浅层次的旅行体验。一只写作的笔须得踏实地耕作于生活的大地,那些产生自劳作的手中,奔走的脚下的文字远比飘渺迷雾般的想象和奇谈怪论来得更实在,也更厚重。
也只有厚重的文字才能根植于心灵深处,生发出真正的自由和从容!
二.时代的底色
送别了物质匮乏年代的拮据窘迫,今天饱食终日的我们是否在读书和写作中有了更多灵感迸发的瞬间?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恐怕答案是相反的(也包括我自己)。
我们衣食无忧岁月静好,却思维凝滞 缺少激情。和那些筵席中的美食一起被分解掉的仿佛是我们的才思,情感,和智慧。人们越来越热衷聚会,却在这样的相聚中情感淡漠,自拍和打卡仿佛是它重新生成的意义。酒吧里喧嚣的音乐替换掉了有时光韵味的民谣,正如棉布长裙被短皮裙所取代。
我们生活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变动和浮躁的时代,正如狄更斯《双城记》开篇所写:“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欲望,焦虑,竞争,攀比,名利,社会地位,生存压力都在暗处伸出无数双手,拉扯着我们紧绷的神经,使人听不见内在的声音和心底的呼唤。对网络平台,科技产品的依赖早已占据了我们头脑中大部分空间,使阅读和写作不再像从前那样被迫切需要。精神生活上我们也开始对“方便食品”和快餐文化上瘾,最好无需思考,也无需动心,动情。
这样的需求变化中,电子书,网文,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并迅速抢占了市场,传统文学和纸媒则被排挤在阅读人群的边缘。阅读与思考相生相伴,而深度的思考往往更需要时间和心灵的酝酿。当它有一天走向方便和捷径时,阅读的内容和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文学从经典转向平庸,甚至在很多小说平台转为了低俗。
在自媒体时代,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用下,又催生了碎片化阅读,给那些忙碌而又急于得到些什么的上班族。碎片化的时间固然可贵,而碎片化阅读却未必可取,长此以往,缺乏系统化理解的知识获取会使认知偏于片面,而被动的信息接收也会使大脑深度思考的能力逐渐蜕化。
在这样的时代风浪中,写作者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阅读者如何坚持自己的初心?时代赐予我们物质上极大的丰富和便捷,生活却把我们引向了更深的迷途和挑战,我们是否有一天能走出困境?如何走出文字的迷途? 写到这里, 我又一次想到《平凡的世界》中少平伴着昏暗的油灯彻夜沉醉在俄罗斯文学中,答案或许就在那最简单,最朴素的言语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