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色彩
19历史公师胡梦潭2810878530
16-18世纪西方世界优势形成、东方落后于西方。西方列强凭借自己显著的军事优势对东方国家展开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大量国家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西方列强越来越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亚洲人民的反抗,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包括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等。在这些民族解放运动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宗教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宗教色彩浓厚。
首先看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不断的盘剥与压榨之下,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压力之下,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严重的财政赤字,加速了清政府对人民的搜刮,同时,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以及战争失利签订赔款条约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为了保证经济供给,清政府不断对广大人民征收赋税,缓解财政压力,引起人民的不满。连年的战争也引起人民不满,激化阶级矛盾。由此,广大农民为了反抗政府的剥削和列强的压迫,走上了起义的道路。19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达到了高潮。1951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期间,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创建了特殊的基督教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太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
再来看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5世纪末欧洲势力东渐于印度,几个世纪以来,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确立了在印度的统治地位,1849年吞并旁遮普,完成对印度的全部占领,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了更好的对印度殖民地进行剥削,英国设立了东印度公司,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就采取以暴力为基础、赤裸裸的直接搜刮和抢劫手段。英国不仅对中国发动鸦片贸易战,对对印度同样通过鸦片贸易对印度的财富进行疯狂搜刮。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印度的手工纺织业等大量行业破产,千百万的手工业者事业破产,大量失业者因找不到工作在生死线上挣扎。印度人民对英国的仇恨与不满不断加剧,直到却1857年初的“涂油子弹事件”,成为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这一事件本身就带有宗教色彩。新发明的子弹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包装纸包装,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对于敬牛和不食猪肉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来说,这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破坏,是对神灵的亵渎,由此他们拒绝使用,遭到英国殖民者的镇压,致使民族起义的爆发。
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也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的。阿富汗军队入侵伊朗以后,队当地人民的信仰与习俗肆无忌惮的凌辱。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宗教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古兰经、教典和语录使是法律、制度以及整个社会会政治的基础。国王为了使决策具有宗教力量,也求助于高级僧侣。由于英、俄、法诸列强的干涉,在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日趋衰落。国家长期的积弱不振和社会的落后状态为外国殖民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列强的入侵给伊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外国商品充斥伊朗市场,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扼杀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手工业工场,导致商人和手工业者破产。再加上诸侯林立,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和殖民统治,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
这些起义的领导者是伊朗的巴布教派。把补交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他认为自己受天命,要充当人类与神意执行者伊马木之间必须经过的门户。巴布教认为人类社会各个时代依次发展,后来的一定超过以前的时代。每个时代皆有其特殊的制度与法律,旧制度与旧法律应随旧时代结束而结束,代之以新制度与新法律,新制度必须由主”下来的“先知”制定,先知给人民的指示就是代替旧圣经的新圣经。巴布教指出世俗官吏和高级阿訇不愿抛弃旧制度是世界不平的倾轨的原因,主张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剥削。为此,巴布教徒的领袖对贫民说:你们去把你们在国王宫廷中,在僧侣显贵的壮丽宫殿中,在你们暴君的箱子中所发现的一切都拿来——一切都是你们的。在此之后,尘世上一切王国都是你们的。这些宣传得到了城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同时,还宣布不信仰巴布教的外国人一律驱逐。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存在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那么,宗教究竟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着一个什么作用呢?
宗教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宗教来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和精神支柱。特别是近代西欧随着新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以及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资本输出、殖民扩张的需耍,资产阶级把天主教、基督教作为殖民主义侵略工具发展到了最充分的地步,神父、牧师和教会变为殖民主义的急先锋。既然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已经成为剥削阶级巩固统治的工具,近代成为资本主义殖民侵略与扩张的工具,为什么近代被压迫民族、被压迫阶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还出现以宗教为号召,披上宗教外衣的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宗教所以起作用,正如恩格斯说的:“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因此任何就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至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盘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马克思在论述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但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点”首先,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披上宗教的外衣,是因为本国资本主义力量发展弱小,并未形成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成熟的理论体系。例如我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胚胎之中,并不能形成代表自己阶级利的成熟理论体系,而传统的理论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宗教理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带给广大人民先进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成为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理论依据。同时,起义的统治者们需要神化自己的身份,借助宗教可以增强自己统治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维护自己建立政权的正当性。另外,利用宗教进行宣扬,可以很好的激发群众的革命意识,凝聚革命意识和革命力量,动员群众反对剥削和压迫的热情。
作为一种精神武器,它对当时只能接受这种精神武器的广大东方人民群众起过巨大的动员与号召作用;作为一种宗教组织,它为经济生活闭塞、文化极端落后的广大东方人民群众提供了斗争的组织形式和领袖集团。生活在东方社会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犹如一盘散沙。这是由他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即使由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这种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使大批依附于其上的劳动群众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他们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仍然决定了他们是一盘散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将处于这种散沙状态的千百万东方农民聚合起来、组织起来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运动的这种宗教色彩。正是这种宗教色彩,给他们民族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加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轮。对于被中世纪的历史条件压迫得麻木了的广大东方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来说,这层“神圣”的光轮在某种定义上使他们获得了一次思想解放:他们坚信自己的要求受到超人的力量的支持。这种献身神圣事业的思想;激起了他们的狂热‘打破了他们平时;种种精神桎梏下所形成的诸如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等弱点;使他们本质的内在反抗精神的能量释放出来,对平时不敢触动之敌进行抗争。
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曾起到了号召和组织人民群众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虽然这些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却显示了亚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