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婚姻太贵了,我负担不起。”
写在前面:
“疫情结束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离婚。”
随着各地全面复工,四川、西安、上海多地的离婚预约爆满。不少人发现,跟伴侣打包在家两个月,有TA陪的日子反而更过不下去。
疫情放大了家庭中的冲突,导致“报复性离婚”,也推动了一部分原本正在犹豫的伴侣“看清了现实”。
一段看似运行良好的婚姻里,也可能存在很多“大坑”。
今天和你分享一部讲离婚的电影《婚姻故事》,聊聊一段“完美”婚姻里的裂缝,是如何一步步出现、并逐渐吞噬掉感情的。
如果一段婚姻看似完美,那也许是它还没有开始。
如果我问你,哪些条件,能撑起一个美好的婚姻,你会怎么回答?
你可能会说:
要有爱;
但爱只是开始。还要有共同的兴趣和事业,能让两人步调一致的朝着一个方向,不会中途走散;
另外,这一路磕磕绊绊,最好大家都是温柔体贴的好人,确保旅途愉快;
要再保险些的话,不能只讲感情,该理性的时候得理性,素养也很重要,双商高,吵起架来也不至于失了脸面;
哦哦当然,再有个孩子,结构稳定,长治久安。
说到这里,你觉得挺满意,足够苛刻了,看起来没什么破绽。
但电影《婚姻故事》却告诉你,很遗憾,这依然不够。
(下文存在情节剧透)
虽然片名为《婚姻故事》,但它实际上讲述了一个离婚的故事。在男女主角最终离婚之前,他们曾拥有十分“完美”的感情和家庭。
女演员妮可,男导演查理,他们俩郎才女貌、一见钟情。
第一次见面,她说所有台词时,他都直直看着她,然后他们在一起,再没分开过。
她刚刚认识他,就觉得自己活了过来,“听他说话,比性还好”,听起来像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
她还放弃了自己小有成就的电视剧事业,跟随他到纽约,出演他的舞台剧。既浪漫,又同调,既与子同袍,又与子偕老。
他们互相欣赏。查理说,妮可让人舒服,在他裹足不前的时候会推他一把,会玩,会送礼物,会为了他改变,是他最喜欢的女演员;妮可说,他会做家务,得体,井井有条,考虑周全,擅长营造家的氛围,也能白手起家打拼事业。
哦对,他们还有个可爱的儿子。
你看,这比你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婚姻还要完美——如果他们不离婚的话。
虽然离婚的过程痛苦、难堪,但是更让人浑身发凉的是,为什么他们这样的婚姻都无法维系?到底怎么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段平稳舒适的婚姻?
01
婚姻的成本:既是生命,就要吞噬
从起源分析的话,今天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大部分都不太美好,他们筑基于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婚姻”这样一种形式。
男性要保持私有财产在自己的血统内传承,女性需要在哺乳期得到生活保障,无论是哪种解释,婚姻的属性都离不开利益交换。薛兆丰说,“婚姻是个家族企业,是一张终身合同”。这说法让人不舒服,我们不想把感情说成赤裸裸的交易。
但是当我们问“我为什么要结婚?”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是在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而之所以要追问好处,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婚姻需要成本。
两个独立的个体,搬到一起生活,于是除了他们两个之外,一个新的生命出现了——他们的婚姻。
这个新生命的所有时间,由他们两个的身上剥下来;
这个新生命的所有空间,由他们两个的世界里挤出来;
这个新生命的所有情感,由他们两个一起积攒出来。
既是生命,必要吞噬。
要获得婚姻里的好处,你总得从自己的边界上后退几里,让渡出一部分自由。
而这让渡出的时间空间和情感,搭出了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这就是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那么,为什么当代婚姻越来越难维系呢?可能是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ndrew J. Cherlin提出,在历史上,人们的婚姻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制度婚姻,只是以共同生产、抵御侵害为目标,用自由换保障的共同经济体;后来的友伴婚姻,重心转向了亲密和性的需求,双方开始注重爱与陪伴,他们用自由换亲密关系;当代婚姻则是自我表现婚姻,人们越来越需要在婚姻中自我表现、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长。
这个趋势看下来,婚姻在要求更高的收益,和更高的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他白手起家”、“他是个好人”、“他喜欢当爸爸”,这些优点都不足以安抚妮可。她付出了足够高的成本,却没得到足够的收益。
亲密关系中的经典抱怨:我付出的比你多。
婚姻在她的边界线上不断吞噬。
她的事业融化在他的事业里。“一开始我是明星,大家都来看我,我走的越远,戏剧公司收到的赞誉越多,我就越来越不重要。我就变成了,当时演那个的女演员。”
她的品味退居幕后,房子沙发都是他的。
甚至她的创意想法,转头就出现在公众谈话里,然后进入他的作品。
相爱的时候,她说“我接受了他和他的生活,因为感觉自己活着。”但婚姻穷途末路的时候,她发现,“我从来没有让自己活过来,我只是让他越来越有活力。”
权力的跷跷板明显向着查理倾斜过去,妮可喂养了这段婚姻,以自我的逐渐消失为代价。
02
婚姻中的情感忽视,才是冲突的根源
所以,这是个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话语权的故事么?如同妮可的离婚律师所说,一刀两断、干脆利落的把他们的矛盾归结为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压榨,“男人们”和“女人们”壁垒分明。
这个立场能让事情变简单,但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这部冗长、舒缓的电影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样,并没有坏人的存在。
可是,如果查理不是一个坏人,事情又何以发展至此呢?
是忽视。不是攻击,贬损,背叛,只是忽视。
妮可说,他真的看不到我,他没有把我当成独立于他之外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她的电话号码:
然而,他是个风度翩翩的男人,他不是故意要忽视她,他只是过分专注于自己。
他关注自己的剧团,演员的表演,他关注自己的想法,他对妮可给出建议和批评,他看不起妮可的新工作。甚至在离婚调解的时候,他对妮可的赞美里,也看得出指导的习惯,“有时肯定玩儿过头了”,“把袜子放好、关上衣柜和洗碗,对她来说都不容易。”
最致命的是,离婚中反复争论的焦点,他们的家应该在纽约还是在洛杉矶。这两个城市对于两个人的现实意义,远不及其象征意义——这是权力归属的象征。
婚姻开始的时候,妮可为了查理离开洛杉矶来到纽约,但是当她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其实并不受重视的时候,裂缝就出现了。用她的话说,“我随口说说想要搬回洛杉矶,但结果一无所获。”而查理当然听到了这个提议(discussion),但是他从不觉得这是个需要回应的东西。
“只有当你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它变成一个discussion。否则就当作没听见。”
婚姻里的情感忽视,如同向深渊中掷石,分明见到去向,却听不到回响。
那种感觉,让人窒息。
电影前后两段,有奇妙的反转。
前半部查理从容平静,妮可痛哭失态。但很快,风向改变,她处处占据上风,而他狼狈又被动。他被下了最后通牒,带着孩子到处找律师,舞台剧和婚姻两头拉扯的他焦头烂额,最后在法庭派来的观察员面前过度紧张,神经兮兮的划破手臂,蜷缩在厨房的地板上,像个真正多余的东西。
而这个转折点,出现在律师的介入之后。
因为在那之前,他依然按照习惯,没把她的话当回事。
去洛杉矶看她的时候,妮可让他出去找住处,他很错愕,走到玄关听到她喊,就立刻回头以为是她改变主意。妻子提出离婚这件事,没给他太深刻的触动,他觉得这一切来的莫名其妙,直到他意识到自己会被突如其来的外力改变生活轨道。他喜欢纽约,他也喜欢当爸爸,他固执到笨拙,因为失去权力,他很不习惯。
如同片头时妮可说的,他会消失在自己的世界里。
03
更好的婚姻,是我们搭建一个屋子,但不要用自己做支架
如果说查理的失误,在于他对伴侣的情感忽视——这可能和他童年时不幸的家庭有关,他没有机会更好的学习如何去爱和关怀。
那么,妮可呢?如果要说到她的失误,那就是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太低的位置上,总是习惯仰望查理。
从片头对彼此的回忆里,我们能看到轻微但是明确的指责痕迹:
他在指责她,而她在指责自己。
“他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像我,总是说不清楚。”
在提到他把她的创意放进剧本的时候,她甚至用了“受宠若惊”这个词。她还尝试索性像乔治哈里斯的妻子那样接受从属地位。
从放弃自己的工作跟随他的脚步开始,她就主动用“牺牲”来弥补自己与他之间的落差,她想用自己做支架,搭起出于他们的房子。但是,她早晚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她需要一个独立的、能四处走来走去的自我,而不是房子的一个构件。
而这一天,终会到来。
“就像一条小小的生命线抛给了我。
这才是真实的我,
这才是我的价值所在,
它或许很傻,但它至少是属于我的。”
在婚姻里,我们需要让步,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交给这个新的生命。但是,不要高估对方和婚姻的神圣,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要求与欲望。
在当代社会,婚姻不再是一个基础必需品。好的婚姻,更像是一个日益涨价的奢侈品——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要求比你以为的更高,你需要交付代价的也更多。
若你对这件奢侈品无力负担,你可以选择离婚,如同电影男女主人公那样。但也不需要过分遗憾,温暖的人或事,会在你生活里的其他地方留下痕迹——有人会帮你系上鞋带,即使你们已经不在婚姻里。
影片的结尾画面:告别时,当妮可看到查理两手抱着孩子的时候,给他系了鞋带。
简单心理:让真正靠谱的咨询师可以被看到找到。为想成为咨询师的人提供专业路径。
👉 点击寻找靠谱的咨询师 :https://www.jiandanxinli.com/consultation
👉 点击成为专业靠谱的咨询师:https://www.jiandanxinli.com/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