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Earlybird_93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名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一本对话性质的书,书上记录了一个迷茫的年轻人与一位哲学家的对话与辩论。读完真的感慨良多,年轻人的困惑与忧虑基本也是我自己的困惑与烦恼,随着年轻人和哲学家辩论的深入,我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的改变。

目的论与决定论——放下过去

        在世俗的观点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必有果。一个人的过去一定会影响他当下的生活,比如,一个从小受到虐待,受到歧视的小孩,长大后会更容易走上歧途。类似地说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有听说过,比如,生活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过去所有的经历才成为了此刻的自己,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自己,正是因为那些过去才决定了我们此刻的模样。然而,书里面说一个人当下的状态与他的过去没有关系,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改变。决定你当下生活的并不是过去,而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些从小被家庭影响的或被社会所影响的小孩,长大后依然忘不掉那些过去带给自己的心理创伤,他们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他们不愿改变,他们觉得因为这些心理创伤,他们可以逃避更多的人人际交往和安于现状的舒适感。再举个例子,有个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谈的人,他一和别人说话就脸红,他可能会说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时候家庭的关系,才造成他现在这样的性格。但按照书中的说法,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只是不愿意改变,需要和别人说话就脸红这一特点,来避免和人交流,也许,他也想能流利开朗地和别人交谈,可是他怕失败啊,他怕一开口就受到别人的嘲笑,所以,他用说话脸红来安慰自己:如果我和别人说话不会害羞脸红,我也可以和他人交谈甚欢。比起改变后的不安,不改变的不甘更让人容易接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很多人面临困境或瓶颈会寻求改变,可是到头来他们还是会安于现状,面对改变后的未知与不确定,他们更喜欢不改变的舒服,虽然不甘心,但也乐于接受。甚至他们会找一些借口来掩饰他们不敢改变的这种行为,比如所说的害羞脸红症,还有什么童年阴影或者各种恐惧症之类。束缚人们改变的往往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他们当下的懦弱。过去已经是过去了,真正决定你现在的还是当下的你,你的选择。

            我最初觉得这些道理有点反直觉,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难道不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么,有些专家还专门研究了这种影响,但是我随着深入下去,我觉得我的重点不应该拘泥于此,即使同样的环境出来的人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吧,关键还是看个人如何抉择。看你是否有勇气去改变,把自己从过去中解放,而不是困在过去。事实上这本书也是关于勇气的哲学。

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课题分离  共同感觉

        人都是属于社会的,当代世界想要脱离社会独自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书中说人的一切烦恼最终都是来源于人际交往。比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这都是产生烦恼的原因。书中有个课题分离的理论,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只看有关自己的部分,别人的部分不用去在意,更不要去干涉。比如说,孩子不想学习了,作为家长逼着孩子学习,上各种补习班,这是不对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作为家长不应该去干涉。在比如,喜欢一个人,你愿意对她好,这是你自己的课题,至于她如何回应是她的课题,你不应该有什么期待或干涉。这种理论让人真的难以接受,难道就放任孩子不管么? 难道爱一个人不希望得到结果么?书中后面说了,这样说并不是代表什么都不做,只是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决定。你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一种共同体感觉,然后可以去引导他,但是请注意,你只是去引导而已,在这过程中你仍然不能干涉他人的生活,也不能评判他人。书中有个例子,你把马牵到河边,但要不要喝水还是得有马自己来决定。在和人交往时,不管对面的人如何,你只要想着,你我虽不同,但是平等,你就不容易被一些羞愧,同情,自卑,自傲优越的感情所挟持。一个自卑的人,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过剩的一种表现,时刻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这也是一种自卑,极度的自负其实也是一种自卑。我们过于看重世俗的评价了,导致自己一点都不自由。父母的期待,世俗眼中的成功,是不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一生呢?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我们无法改变也没必要干涉,做好自己的课题,你的精力不应该大量浪费在关注别人对你的表现上,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同时,我们也要做到不去评判别人,你我皆平等,不要把自己摆高一头,也不要低人一等,面对他人的帮助,道一声谢谢,帮助别人也不能因为你的优越感去帮别人,而是你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更不要期待什么回报。做到这些,你才是自由的人。

         我想到的是爱一个的感觉,有时候爱一个人会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没有理性没有底线,很多人在求爱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他们自己被自己这种精神所感动,认为一直坚持就能得到爱的人。他们一开始就以能得到爱情的回报为目的开始追求,每多一点贡献,他们会觉得离目标更近一些,支撑他们一直追下去的就是这种廉价的自我感动。爱不爱一个人是自己的事,你为了爱他你想付出什么也是你自己的事,至于对方爱不爱你如何回应这与你无关,你不要干涉也不要有所期待。我爱你,这与你无关。

自我接纳,他人关怀,他人奉献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都是属于各种团体,你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你是一个地球人,一个宇宙人。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圈子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你可能与家庭关系不好,但你要想到你同时也是学校,社会的一份子。把自己的眼界放开,世界上那么多人,我的经历并不会独特,这个地球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和目前的遭遇一样。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会去努力把自己变得更优秀,他们大多数会讨厌当前的自己,更乐于接受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这不是更说明这些人有有进取心么?但是问题是,想要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你发现你和未来的自己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候人很容易就气馁,半途而废甚至自暴自弃。我们知道,当前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应该分隔开,从过去中解放,同时也不要被未来所束缚,未来你并不能把控,你真正可以把控的只有现在,所以你要学会接纳自己,即使现在的你不完美,你依然要学会感激现在,感激你有机会可以把控现在。与其把更好的自己构建在飘忽的未来,倒不如接纳如今的自己,让自己活在当下,把握好当下。有些人喜欢说,等我准备好了....就去,,,,,,,,我想说的是,你现在就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你不需要等到未来如何,只问当下,无问西东。你是这个社会的共同体,你想和他人形成共同体感觉,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其实你要学会去关怀他人,最后要学会为他人做贡献。关怀他人是一种在自由层面的关怀,你的关怀不是出于同情也不是出于优越,而是出于你内心想要去做这件事,你不求回报也不需要感谢。关于他人奉献,书中说,你得是一个能成就他人的人,面对他人,你会想我可以为他提供什么帮助么,面对工作,你会想我能为公司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和服务。一个懂得成就别人的人,奉献自己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能感受到共同体的人,

活在当下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我前面这二十几年确实在意他人的目光,导致我很难活出自我,因为害怕别人可能的嘲笑和轻视,我变得有点沉默寡言,不太喜欢和人交流,很多事情我都会去怪罪于我的这种性格,认为这种性格阻碍了我的发展,我也想过改变,然后面对改变后的不确定,和对不改变的舒适区的自责不甘,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深层原因还是我的自我意识过剩,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改变后若还是这副模样,岂不是更糟人耻笑么?按照书中说的,我不能把控别人对我的看法,我能把控的只有自己怎么做,所以我必须做课题分离,不是我的事情我就不要在意,把自己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同时我们也要把自己从过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不要让过去的事情束缚住你,无论你的过去如何,你都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我们也不能把一切寄托都放在未来,那样做是虚无缥缈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的哲学,也是一本关于勇气的哲学,有的思想会让我终身受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