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字人文社科

浅谈对哈姆雷特性格的看法

2018-07-14  本文已影响9人  跳舞的人

前段时间重读了《哈姆雷特》的剧本,对其性格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越发的同情和理解这个悲剧人物。我阅读的版本由孙大雨先生翻译。

为了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在通读剧本的基础上,我仔细研读了几段哈姆雷特的独白。

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自己母亲在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就投入自己叔父的怀抱,他对此感到极为难受,甚至想到了自杀。

剧本中写到“但愿这太凝固的肉体会融化,消解,稀释成一滴露水;但愿永恒的主宰没有制定过禁止人自戮的戒律!上帝啊!上帝!”;

他眼中的世界也变得“陈腐、乏味和无聊”,变成“芜秽的荒园,丛生着野草,到处是藜蒿和荆棘”。

而对母亲的选择充满了怨恨,“一个月之内,不等她佯悲假痛的眼泪停止流,不等她痛苦的眼睛消退红肿,她就结了婚。这不是好事,也决不会有好结果”。

在这一段独白中,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哈姆雷特,沉浸在对父亲去世的哀伤和对母亲的不满情绪中无法自拔,他有个脆弱的灵魂。

而后幽灵口中的真相给了他动力,他要忘却一切,把复仇当成唯一目标。

他开始装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他的逻辑有时候还是清晰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疯子。

在看完剧本之后,我认为哈姆雷特此时的行为并非是理智的,甚至是一种放肆。

有一种说法是他想通过装疯来让克劳迪思放松警惕,好让自己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但是我认为他当时并没有下一步的行动,戏班子的到来并非是哈姆雷特的特意安排。并且当时的克劳迪思并没有怀疑哈姆雷特。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他内心有太多的情绪难以排遣,他无法承受着一连串的变故和打击,复仇更加像个枷锁,让他几乎难以承受。

他说“丹麦就是座最坏监狱”,他认为“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可是,对于我,这尘土里的精华算得了什么”。

因此,我认为或许他只是借装疯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整部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之火并没有熊熊燃起,他多虑,犹疑,他知道自己的复仇之路异常艰难,他有复仇的心却没有战胜困难坚定的意志,没有立即有效的行动,没有周祥的计划。

他著名的思考“To be or not to be”中,他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解脱,是个“切望而虔求的结局”,但是又“生怕死后有难期的意外”,“那未知的杳渺之邦,从它邦土上还未曾有旅客归来,困惑了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现有的磨难,不敢投往尚属未知的劫数”。

他总是处于这种两难的煎熬中。他知道自己思虑过多,自己“果断立行的天然本色,便这么沾染上一层灰苍苍的忧虑的病色”,他并不想这样,祈求奥菲利亚祈祷时替他忏悔。

他无法独自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需要外界的助力。

他的情绪发生过几次相对较大的转变。

首先是在看了伶人的表演之后,他把没有报仇的自己说成是个懦夫、胆小鬼、娼妇、贱婢,但是却还抱有一丝希望看见的鬼魂是魔鬼在欺骗他。

而在看到克劳迪斯面对“戏中戏”的反应时,他的一丝希望也随着破灭,其实他知道幽灵口中的很可能就是真相,他只是给自己找了个逃避的借口。

克劳迪斯的反应没有激起他的斗志,没有点燃他的复仇之火,他想的是失败以后的场景。

他对霍拉旭说“要是我以后的运气变得一团糟的话,凭我这点能耐,老兄,再加帽子上插一族羽毛,开叉的鞋子上缀上两朵丝绢蔷薇,可能在戏班子里搭上一股吗,老兄?”

他似乎知道自己的性格会导致复仇的失败,果真随后由于他的多虑错失了刺杀克拉迪斯的绝佳机会。

他追求完美,他想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在他母亲的毡幔后面,他以为他找到了那个机会,可以将克劳迪斯一击毙命,但结果却只是误杀了波洛涅斯。

在第四幕中福丁布拉斯的出征作为一个推力,一个刺激,让哈姆雷特重新燃起了复仇的焰火。

在第五幕第二景中,哈姆雷特这样评价自己将书信掉包的行为,他说“轻率行事有时候对我们有好处,而深谋远虑倒反会落空,可见的冥冥中自有神灵为我们定成败”,这是他第一次跳出自己的圈子,“轻率”行事。在最后比武时,他毫不犹豫的刺死了克劳迪斯。

哈姆雷特确实是个悲剧人物,他对权力纷争对阴谋诡计似乎没有太多的敏感。

在第一幕中,他对母亲有极大的怨恨,却很少提及对克劳迪斯的看法以及对父亲的死因没有怀疑。

他很符合在国外留学的王子的形象,他积极追求喜欢的姑娘,他有亲密的朋友,他喜欢戏剧,擅长剑术,重感情,他是个思想家,却不是实干家,他并不适合复仇。

但是现实在一步步推动他前进,他一直生活在煎熬中,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他迫切希望自己完成复仇,他讨厌自己的多虑、懦弱,但是自己却很难做出改变,他需要外力一步步来推动。

由最初的装疯,到错过绝佳的刺杀机会,到误杀波洛涅斯,再到将书信掉包,最后果断刺死克劳迪斯,他在成长和进步,可惜最后以悲剧收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