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图书分享
1.书籍介绍
这本书是在1992年正式出版的。而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作者余华在无意间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而创作出来的。而这个老黑奴的形象就是《活着》福贵的原型,这位老黑奴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接连目送着家里的老小死去。
最后只留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世上。但是孤独的他依然选择与世界友好相处,不抱怨世界,认真的走完自己的余生。而福贵也是生活在一个极其不太平的世界,他先后经历了内战、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重大历史事件。
由于饥饿、磨难、贫穷等不利条件,儿子女婿,妻子,女儿,外孙,一个个先后离去。最后的结局是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伴余生。这本书反映了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就是说,人活着就是要好好地为自己而活,所有的不幸与苦难都不能让自己倒下,自己要坚强地活着。
故事简介
2.故事简介
这本书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所写的,这个人是在收集素材的时候采访福贵而写出来的。而且写的文章也相当于是作者余华在他听到老黑奴这个故事后的所感所想。也相当于是一个采访录加回忆录。
福贵(主人公)本来是一个富家少爷,可是由于他嗜赌,年轻时常常泡在赌坊里,于是就将家本全都输了个精光。他与妻子(家珍)不得不过上了贫穷的生活。
家庭拮据的他们还有一对儿女(儿:有庆,女:凤霞)。后来女儿成婚,家里又加了个女婿(二喜)),继而又添了个外孙(苦根)。
他们的日子虽然过的艰苦,但至少全家其乐融融,小日子也过得舒心。可是后来悲剧不断的发生:女儿因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而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血过多而致死亡,妻子在女儿死后三个月也去世了,而二喜在工地工作的过程中,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则是因为豆子吃过多而被撑死。
3.读后感悟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作者余华用其朴实无华的文笔,将我们一次次的踏入那可怕的死亡画面,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淋漓的鲜血,不断的向我们铺洒开来。
悲or喜
但是这也是一个喜剧,因为最后的福贵,虽然孤独,但是他乐观的与世界拥抱。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但也可以很坚强。从福贵的身上。我们便可以感受到。
经历着人生多次的大风大浪,接憧而至的苦难,一个个地向他抛来,一个个至亲离他远去。想必他的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但这千疮百孔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这也让我想到了雨果的一句话: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就如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但后来的福贵想到既然命运的咽喉没有卡住他,让他活了下来。他便开始将这种绝望置若罔闻,开始享受着自己的时光—在太阳下温暖舒适的沐浴着阳光。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便不舍,也该有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所以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然后再慢慢地凋零。